降低經濟增速 減少對外依賴
鉅亨網新聞中心
由于復蘇過程不同,目前各國已經由危機初期的大一統時期進入各自為戰的“戰國時期”:歐洲專注于減少赤字;美國則試圖再次啟動數量寬松政策,刺激經濟。這就意味著從中期來看,通脹仍可能是潛在的重大風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面臨內外兩大挑戰:對內,經濟增長回落;對外,陷入美元陷阱。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應對思路大致是:以降低經濟增長速度緩解潛在的美元貶值帶來的通脹風險;以加快外匯儲備的實物轉換、收入分配調整以及人民幣的國際化等措施應對美元陷阱;以結構調整尤其是加快培養戰略支柱產業,提高綜合競爭力,應對未來可能的各種更大的挑戰。
具體而言,針對這種困境,我們的建議是:
第一,放緩經濟增長速度。在當前的條件下,降低經濟增速有以下幾方面好處:一是緩和經濟增長與國內生態環境脆弱、資源約束等因素的矛盾;二是改善貿易條件,提高實際財富。正如宋國青教授所說的:“如果中國把經濟增長率往下壓,把GDP增長控制在7%不是12%,資源價格就會下跌,國民收入增長率反而有可能提高到12%。所以,對于一個邊際上有重大影響的經濟體,不能簡單說經濟增長率高了好還是低了好,而需要某種壟斷分析思路來探討。這時,盡管統計意義的經濟增速可能放緩,但是從實際收入的角度來看,真實福利水平反而在上升。三是在當前國際形勢下,主動降低經濟增長,尤其是減少出口,避免形成新的大規模的外匯儲備,同時加快結構調整,培養長期增長能力,這種轉變往往能使自己處于一個相對有利的位置。四是根據上述討論,未來美國可能通過制造通脹的方式來轉移危機,而貨幣到通脹的傳導需要實際需求的變化,而中國需求是這個載體的重要組成,因此,降低增長速度,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也有利于降低未來可能的嚴重通脹風險。
因此,我們應該主動調整經濟增長速度。在此過程中,可以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落實收入分配改革等結構性政策化解經濟下滑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當前并不是放松政策的時期,前期收緊政策,尤其是對房地產的調整政策仍需堅持較長時間,不能因為擔心經濟增長而因噎廢食,當前最主要的任務是逐漸進行結構調整,尤其是培育支柱產業。
第二,加快結構調整,培育新的支柱產業,尤其是培育具有競爭力和長期戰略意義的支柱產業。本次金融危機不僅暴露了原有經濟增長機制和產業結構在快速增長中長期積累的諸多矛盾,而且也形成了推動產業升級的強大外部力量。中國當前的所謂支柱產業不掌握核心技術,即“空心化”問題。因此,中國迫切需要培育新的支柱產業。
第三,積極應對“美元陷阱”。我們持有的大規模外匯儲備面臨巨大風險,要化解這個問題并不容易。
從金融投資角度來看,供我們選擇的渠道并不多。除了必要的在美元、歐元和日元之間進行平衡之外,可以選擇的就是盡量縮短債券期限。同時,應該抓住金融危機的有利時機,增加對外直接投資和股權投資所占的比重,降低債務投資比重。
從貨幣體系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逐步通過人民幣國際化的方式,提高人民幣國際結算、國際投資的能力,形成人民幣對美元的部分替代。從金融安全的角度來看,尤其是未來美元可能大幅貶值的情況下,還是需要堅持適度管制,減少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動帶來的沖擊。
要化解外儲壓力,尤其是減少增量,一個重要的渠道就是減少國內儲蓄,而國內儲蓄增長主要來自政府和企業,因此,應該通過企業利潤分配、減稅、收入分配改革等措施,提高居民收入所占比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方式,提高消費能力,降低儲蓄。同時,我們應該將貨幣形態的儲蓄轉化為耐用消費品、教育和研發等方面的投資,為提高長期競爭力進行儲備。
從購買力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采取綜合措施,在保證外匯儲備未明顯貶值的情況下,盡可能多將貨幣轉換為實物,尤其是對中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物資。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我們要保持合理的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升值速度;另一方面,我們應該通過降低經濟增速,降低對國際需求等方式,使國際主要大宗商品價格有較為明顯的回落,而且能夠持續一定的時間,利用有利時機,投資和儲備我們需要的重要產品。
總之,在“十二五”期間,我們重要的任務是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而非追求高增長;重點在于防范潛在的危機,而不是期望實現后危機時期的陽光普照。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