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宗魁:歐洲量化寬松為何姍姍來遲
鉅亨網新聞中心
歐洲版的量化寬鬆終於出臺,其特點與美聯儲的qe3有相似之處,采取的都是半開放的操作方式。一方面,從2015年3月到2016年9月每月購債規模為600億歐元,這一期間累計規模達1.1萬億歐元;另一方面,如果到期后仍未達到歐央行的目標,量化寬鬆還可能延續。
按照歐元區成員國在歐央持股比例購買各國公債,機構債將占增加購買資產的12%,歐央行將持有8%的額外資產購買比例,共計20%的購債額度風險共擔。也就是說,其余80%規模是歐元區各國風險自擔的,發生債務重組時,各國政府自行兜底。
為什么說歐洲版的量化寬鬆顯得遲緩,並不是歐洲的經濟狀況好於美日,反而歐洲是相對最差的,但是歐洲的量化寬鬆卻比美國晚了六年,比日本也晚了兩年。這種政策上的后知后覺、遲鈍,將使歐洲的寬鬆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政策實施的越早越容易產生效果。
除了政策實施的速度,連續性和力度也是影響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相比較而言,美聯儲的量化寬鬆連續性和力度都要優先於歐洲和日本。
美聯儲從2009年初開始實施量化寬鬆,直到2014年底才結束。連續實施了五年,三輪的量化寬鬆。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從金融危機前的不到1萬億美元,上升到2014年底的4.5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整個量化寬鬆規模超過3.5萬億美元,而且美國一直維持零基準利率至今。
歐洲央行政策的持續性非常差,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歐洲央行在歐債危機前夕就加息,事后被認為是徹底的錯誤,歐洲危機爆發,歐洲經濟二次衰退。另一方面,直到2011年中歐洲央行才開始增加資產負債表,從2萬億歐元增加到2012年中的3萬億歐元。規模不僅比美聯儲小得多,而且自那以后,歐洲央行開始了逆向操作,到2014年底,資產負債表規模又回到了2萬億歐元。
再來看看日本,真正意義的量化寬鬆是從2012年底安倍上臺后開始的。日本資產負債表規模從150萬億日元用了兩年時間攀升至300萬億日元,速度之快堪比美聯儲,但從持續時間和總力度上看仍遠差於美聯儲。
任何政策都需要配套的輔助,貨幣政策尤其如此。耶倫在總結金融危機后美國經濟為什么復甦比以往慢,給出的兩個核心理由之一就是,缺乏強有力度的財政政策支援。即便如此,美國的財政政策積極程度依然優於歐洲和日本。
歐洲在歐債危機后采取了激烈的財政緊縮政策來緩解市場的擔憂;而美國則盡量推遲這種緊縮,2013年的“財政懸崖”最終也只是虛驚。歐洲財政的不統一,使得財政和貨幣政策配合幾乎不可能。
日本的財政政策配合度也不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3年日本經濟剛剛有了些起色,2014年就馬上提高消費稅,使日本經濟再度面臨衰退,使之前量化寬鬆的效果大為減弱。
綜合以上幾個關鍵因素:實施的速度、力度和持續度,以及財政政策的配合度。同樣是量化寬鬆,美國,歐洲和日本的效果會有很大差別。美國的效果最好,日本次之,歐洲很可能是最差的。(本文作者廖宗魁系證券市場周刊宏觀部主任、和訊評論特約研究員)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