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皖江成承接產業轉移新載體40家央企將進駐
鉅亨網新聞中心
安徽沿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圍繞六大產業基地建設,已有40多家央企與安徽簽訂了合作協議。
據新華社2月4日報道,1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安徽沿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這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以產業轉移為主題的區域發展規劃。在1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安徽省省長王三運指出,《規劃》主題是承接,核心是轉移,目標是示范。
長江流經安徽省境內的800里水道,俗稱皖江,皖江城市帶傍水而生。此次《規劃》指出,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在空間布局上以沿長江一線為發展軸,以合肥和蕪湖兩市為“雙核”,以滁州和宣城兩市為“雙翼”,構筑“一軸雙核兩翼”產業分布的新格局,囊括59個縣(市、區),規劃區域總面積約為6.25萬平方公里。
王三運介紹,作為泛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皖江城市帶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和輻射最接近的區域,具有環境承載能力較強、要素成本較低、產業基礎和配套能力較好等綜合優勢。
在《規劃》中,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被明確定位為合作發展的先行區、科學發展的試驗區、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基地。規劃期為2009年-2015年,重大問題展望到2020年。
按照《規劃》,到2015年,示范區地區生產總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實現與長三角分工合作、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成為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帶。
此次《規劃》指出,在產業結構方面,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將明確把裝備制造業、原材料產業、輕紡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作為重點發展的六大支柱產業。
承接其實早已進行。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1-10月份,安徽全省利用長三角地區資金1,000萬元以上項目共8,821個,投資總額9,282.6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912.0億元,同比增長56.9%。
近年間,蘇浙滬企業大量涌入合肥、蕪湖、馬鞍山等地投資創業,目前在皖浙商人數已超過50萬,滬商在皖投資已過千億元。近兩年內,滬皖企業間項目對接超過110項,協議投資額達100多億元。
“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皖江城市帶已形成趨勢并具備一定規模,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安徽省發改委沈先生指出。據介紹,這一“帶”是安徽較早對外開放的地區,工業門類齊全,僅一家奇瑞汽車,便在蕪湖、馬鞍山等地帶動了500多家配套企業,其中50%以上是從長三角轉移而來。
“產業轉移是大勢所趨,國家發展到這個階段,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內地轉移,既是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需要,也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張軍擴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選擇皖江城市帶來承接產業轉移,首先是考慮它的區位優勢。它毗鄰東部沿海地區,在產業轉移方面具有天然的地理優勢,在長三角的兩小時經濟圈之內,轉移起來非常便捷。”
“其次,皖江城市帶具有較好的制造業基礎、科技優勢和人才優勢。此外,它還是基于實施中國崛起戰略的考慮,這個戰略提出較晚,需要找一些突破點來進行推動。因此,選擇一個條件較好的地方建設產業轉移帶示范區,重點推一把,積累些經驗,能帶動其他地方的發展,促進中部地區的崛起。”張軍擴說。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是安徽省第一個進入國家層面的規劃。《規劃》首次進入“國家隊”,在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陳秀山看來,確有其深義。“作為第一個接受產業轉移的示范區,皖江想在東部和中部的分工合作、協調發展方面作出榜樣。從這個角度看,我以為皖江城市帶不僅是安徽省的問題,而且涉及到長三角甚至是珠三角一些產業如何向中部轉移的問題,從而形成幾個區域間合理的分工格局。單就泛長三角地區來說,皖江規劃體現了該地區從經濟單極化發展向區域的協調發展轉變。”
成為“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也是《規劃》賦予皖江城市帶的一大“使命”。陳秀山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這體現了皖江經濟帶在國家規劃層面的另一層深義。“具體說來就是,培育更多的區域經濟增長極,保證國民經濟不再依靠少數幾個 極’,從而走向穩定增長。皖江規劃表達了國家試圖改變區域發展失衡帶來的消極影響。”
《規劃》一出,明顯刺激了沿海地區對皖江經濟帶的合作興趣,對安徽經濟的發展具有相當的提振作用。上海和浙江表現較為積極。據了解,上海市委研究室一份調研報告中就指出,“蘇北地區、皖江地區土地資源相對豐富、成本相對較低,而且交通條件已大為改善、運輸成本持續降低,應作為近期合作的重點”。一批央企也開始紛紛在皖布局,目前圍繞六大產業基地建設,已有40多家央企與安徽簽訂了合作協議。其中,合肥循環經濟示范園中鹽鹽化工基地已在建設中,全部達產后,這里將成中鹽最重要的三大鹽化工基地之一。
“我贊成承接產業的提法,它是我國已有與正在建設的眾多經濟區的重要驅動因素。從產品承接、技術承接、資本承接來看,我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仍屬承接經濟。但我不贊成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提法,更不贊成《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將其承接產業僅與長三角聯系。”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國務院參事徐嵩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盡管承接會在皖江現階段發展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但單一強調承接,不利于皖江解放思想和自主發展。今天皖江的優勢產業基礎不是僅靠承接建立的。即使進行承接,也不能只盯長三角,應有超越長三角的視野,同樣重視來自國內其他地區和國際層面的產業承接。”
“承接的不只是東部產業,還應有來自國際上的產業。”張軍擴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他建議,皖江城市帶要做好產業發展規劃,要研究東部沿海地區、國際上產業轉移發展的趨勢,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發展的需要,制定適合自己的重點產業發展計劃。
既然是承接產業轉移,在一些專家看來,就要有甘當“打工仔”的胸懷。“不要厭惡和嫌棄當 打工仔’。關鍵是要當聰明的 打工仔’,而不要當 打工奴隸’。”徐嵩齡認為。更多地思考如何使自有產業發展與長三角經濟配套,即利用長三角經濟和社會優勢,在皖江開拓和發展長三角產業的下端、旁支甚至上端,便是一種聰明的做法。“對承接產業也要有所選擇。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產品。理論上所有產業均可承接,但垃圾產業和產品一定不能接。聰明人會有意識和能力將其向朝陽產品轉化。”徐嵩齡說。
在人們的印象中,發達地區的優勢產業很少會大規模轉移,需要搬遷的大多是即將淘汰的企業或勞動密集型企業。污染,也許是產業轉移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伴生物。
“生態和環境問題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致命問題。這一問題長三角沒有解決好,我國其他經濟區也未見有較好解決之道。現在就看皖江了。按它的規劃,我對其生態和環境前途感到黯然。白鰭豚恐怕要真正滅絕了。”徐嵩齡對此很是擔憂。
事實上,已有先例發生。據報載,此前,上海華誼集團原計劃將一個煤基多聯產精細化工項目從上海轉移到蕪湖,總投資達300多億元,但蕪湖市政府考慮到這個項目可能造成的環境破壞,毅然放棄。
然而,這個項目卻被同屬皖江城市帶的巢湖市無為縣如獲至寶地接納,成為迄今皖滬合作的最大項目。無為縣還描繪出了一個“三級跳”的發展藍圖:從一個投資項目,到煤化工基地,再到一座濱江化工新城。
兩地環保標準不一的根源,還是在于利益驅動。據了解,該項目投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500億元,稅收60億元。如何避免因地方利益驅動,被某地拒絕的“污染企業”在別處起死回生?
安徽省省長王三運在新聞發布會上當眾許諾:承接的標準都有一系列的指標,關鍵是把住兩個關口,一是環保關,另一個是低水平重復關。這兩個關口都實行一票否決。
“應該說,從省里到相關部委都已在環保理念上達成共識,作了相應的制度設計,關鍵是如何進一步完善體制以及執行力度。在一軸雙核兩翼的整個區域內,怎樣建立一個協調、執行的管理架構,可能還需要進一步討論。”張軍擴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作為一種與長三角地區的合作共建新模式,“飛地經濟”在安徽不少地方已有成熟經驗,頗受青睞。此次新聞發布會上,王三運強調“飛地經濟”可繼續引入。“比如說一些沿海地區感到自己的一些產業難以割舍,不愿意成建制轉過來,還想繼續經營,但是受到環境容量的限制,可以委托這個示范區來開發,也可以直接由他們來開發,然后我們配合和服務。”
目前,安徽宣城等地已和滬浙一些區域共同設立了開發區,形成了園中園、托管園、共建園等有效合作方式。其中,共建園是目前主流的合作方式,一般由兩地政府合作推動共建。不過,按目前的計算方法,產業轉移到安徽某地,則GDP權重全部納入當地統計范疇,并不計入輸出地GDP總額中。為了讓產業輸出地有積極性,安徽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如“允許GDP統計數據在轉出地和轉入地之間分解”,據悉,更為具體的一系列建議正在研究之中。
“飛地經濟這一概念可用。事實上,改革開發以來,相當多經濟發展案例均包含 飛地’因素。但應注意一種誤用。有些發達地區為了將基本農田進行工商業開發,將其基本農田保護責任轉移到經濟落后地區土地,讓這個經濟落后地區在發達地區擁有一塊 經濟飛地’。這是應加以反對的。”徐嵩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陳秀山也認為,這些均可以看作是產業轉移過程中的創新和一種探索。“真正的產業轉移可能是在兩個地區形成新的分工格局,譬如說研發仍舊在沿海地區,其余搬遷至皖江城市帶,為此就需要進行制度的創新。另一方面,任何以分工為特征的產業轉移,要持續性地穩定發展,一定會涉及到利益的分配問題。因此,諸如 園中園’等利益分配形式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程笛 編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