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巨頭黑石將接手美林在華地產業務
鉅亨網新聞中心
經過兩個多月的商洽,黑石已與美國美林投資銀行接近達成協議,收購后者在中國內地區域的地產基金及附屬投資業務。“一出一進”,外資抄底論“再度迷離”。
據中國經營報9月5日報道,香港士紳梁錦松“供職”黑石投資公司(下稱黑石)之后,黑石果然對中國內地興趣倍增。
經過兩個多月的商洽,黑石已經與美國美林投資銀行(下稱美林)接近達成協議,收購后者在中國內地區域的地產基金及附屬投資業務。而在此之前,“黑石”剛剛與香港鷹君資本(下稱“鷹君”)達成收購其投資大連高檔公寓項目協議。
一時之間,外資似乎看到了中國樓市的底部所在。然而,同為外資投行的美林,卻在此時選擇了“賣出”。“一出一進”,外資抄底論“再度迷離”,而縱觀美林與黑石的買與賣,則是選擇保守的美林與選擇激進的黑石之間,一次各取所需的交易,斷言抄底時機,為時尚早。
美林“賣局”
蓬剛很快就要面對新的“老板”,因為美林在中國內地的房地產業務,恐怕將要最終賣予黑石。蓬剛是美林中國區地產業務的主管,在中國內地地產金融界頗具知名度,這一次交易之后,他也將隨同美林中國區的地產業務一起,前往新東家 黑石工作。
這是一場開始自2010年6月的談判與交易,與其一起連帶談判的還包括韓國、印度等亞洲地區的房地產業務,這是美林在金融海嘯之后,在亞洲的唯一一只基金,名為“亞洲房地產基金”,加上印度、中國、韓國等地的投資,資產價值超過35億美元。
美林方面向黑石開出的條件是,交易完成后,保留美林方面在亞洲房地產基金1/3的股權,同時由黑石獲得這只基金涉及資產和投資的管理權,將美林在該領域的60多名工作人員,直接“轉移”到黑石繼續工作。
目前,對于這一交易條件,黑石方面已經基本認可,雙方正在履行最后相關法律手續。
2009年,通過以135億美元價格收購巴克萊全球投資者公司,黑石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與投資公司。對于美林與黑石之間的交易,現為美林中國區地產業務主管的蓬剛并未正面表態。
“金融海嘯過后,美林全球商業地產基金負責人Tim Grady離職,以及隨之而來的金融海嘯之后美林業務的調整,我覺得可能是這一次美林出售中國內地地產投資業務的原因之一。”9月1日,一位美林已離職的高管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在中國內地,美林的地產投資業務主要集中于“PRO-IPO”(上市前貸款)領域,其中較為典型的為對恒大地產的投資,此外,在中國內地的南京等地,美林地產也涉及直接向房地產開發項目提供股權融資,年平均收益率超過15%,一度接近20%,明顯超過印度、韓國等亞洲國家的投資回報。
此前,在一次地產基金業的聚會上,蓬剛向本報記者表示,做基金是一輩子的事情。
激進個案
在接掌美林亞洲房地產基金的過程中,身為黑石大中華區主席的香港士紳梁錦松作用關鍵,而就在與美林交易的過程中,黑石還與香港鷹君迅速達成協議,向后者在大連投資的高檔公寓項目注資合作,對此梁錦松信心滿滿。
在說明會上,梁錦松向本報記者表示,未來20年中國內地房地產價格還會看漲,但其間會有波動,“不過,只要是選好地點,有資金支撐,沒有太多的負債,我覺得長遠來講還是很好的機會。”他同時強調,黑石把中國內地作為業務中心,是“很自然的事情”。
對于黑石與美林之間的交易,梁錦松表示不便表態。
然而,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外商直接投資房地產開發及城鎮共203.92億元,同比微漲4%,如果僅從數據來看,黑石的“同道中人”似乎并不太多。
身為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的陶冬(博客)就向記者表示,他認為,中國內地四季度可能出現房價較大幅度的調整,屆時將會出現量價齊跌的局面。而目前,從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貸款周期看,將有四成房地產貸款于今年四季度到期。
“到時會有一些比較弱的開發商現金流出現問題,房地產資金最薄弱的環節就會斷裂,那個時候才會真正的出現大幅度的降價。”他說,對今后6至9個月的中國經濟并不看好,到明年第一季度房地產調整將愈演愈烈,這也是中國政府宏觀調控“從收變放”的時候。
顯然,在陶冬的邏輯中,黑石的判斷與隨之而來的激進策略,都屬于外資投行中的個案。而與陶冬站在一起的是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李晶,她也料定未來3~6個月內地一線城市房價可能下調10%-20%,交易量則下調20%。
按照這樣的邏輯,“抄底“的最佳時機,恐怕還未來到。
時機未到
現在看來,在巴克萊全球投資者公司收購中嘗到甜頭的黑石,相比于其他國際資本,更像一個激進主義的“個案”,在前述案例中,黑石當年度凈利潤高達9,400萬美元。
“黑石與美林之間的交易,應該說是與黑石在過往經營行為中所形成的投資偏好有關,特別是在與內地關系緊密的梁錦松擔任中國區主席之后,而中國內地的各個行業中,對于資金最為渴求的,恐怕房地產行業要列于前三名,而且不少二線甚至三線的房地產企業都在醞釀上市,而這又是美林的投資偏好,兩者相碰,恰好形成了現在交易局面。”香港京華一山研究機構合伙人尤浩然告訴記者,他強調,這并非是當下的一種趨勢。
此前,美林曾參與恒大的上市前投資,收益不錯,而包括以重慶協信在內的一批內地新房地產企業赴港上市胎動,又給交易之后的這類投資提供了機會。
如果說這類投資方式與房地產市場大勢直接關聯不大的話,那么,更多外資基金習慣于直接進行房地產項目的股權投資的方式,則需要抄準樓市價格周期的底部,而現在,從投資行為本身來看,投資準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股權遠勝于直接投資于房地產開發項目,這表明,樓市底部還未到。
根據深交所公布的數據,在調控以來市場相繼拋售地產股的背景下,QFII反其道而行,摩根士丹利、瑞銀和高盛等外資大舉增持地產股,相比第一季度的持股比例18.08%,第二季度已上升至24.79%,而同期,直接投資房地產項目的投資,卻只有黑石與鷹君的交易一單。
“直接參與到開發當中,要看價格周期是不是到了底部,從目前的這些投資行為來看,他們判斷,市場周期還遠遠沒有到底。”尤浩然分析認為,也正因如此,斷言外資開始抄底中國樓市,恐怕還為時尚早。
(王彥彥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