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商會:中國工業產能過剩 正對全球經濟造成深遠傷害
鉅亨網編譯張正芊 綜合外電
駐中國歐盟商會 (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周四發布報告指出,中國工業生產的產能過剩情況,正造成國際貿易關係更加緊張,並讓壞帳風險升高,「對全球經濟造成深遠的傷害」。
根據歐盟商會與顧問公司 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 聯合撰寫的報告,中國政府祭出的 4 兆元人民幣 (5860 億美元) 刺激經濟措施,正讓中國工業產能過剩問題惡化,尤其在鋼鐵、製鋁、水泥、化學、煉油及風力發電設備等產業。
全球第 3 大經濟體中國,今年經濟在刺激措施及信貸規模大增 1.3 兆美元的加持下,順利反彈。不過歐盟商會指出,在全球需求尚未自金融危機復甦之下,中國將工業產能提高,恐催高貿易衝突風險、有損商業行為,同時也使得國內逾放款的威脅升高。
歐盟商會認為,中國政府的刺激經濟措施,將大筆信用投入越來越令人質疑的計畫;這對全球經濟造成的衝擊,已可由日漸升高的貿易張力感受到。不過他們並未明確指出那些計畫可疑。
本月美國總統歐巴馬 (Barack Obama) 訪問中國時,與中國領導人胡錦濤聯手誓言消弭貿易衝突。雙方正因美國為懲罰中國輪胎傾銷,而課徵懲罰性關稅,讓彼此貿易紛爭升高。
歐盟商會並指出,產能過剩也會讓中國自身經濟成為主要「受害者」。因企業獲利降低,便缺乏現金投入研發及發展價值更高的產品;此外企業也會被迫裁減支出,減緩薪資調整速度,進而造成消費力下降。「這將在中國邁向創新及穩健經濟體的道路上,構成主要障礙」。
報告顯示,中國今年的信貸擴張,主要用於增加國營企業產能,造成今年年中中國製造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金額成長率,由 1 月及 2 月的 25% 倍增至 50%。而產能過剩產業下的中國企業,恐將面臨難以償還信用,重演 1990 年中期逾放款大增的窘境。
針對如何降低產能過剩,歐盟商會提出 30 項建議措施。包括讓價格過低的人民幣逐漸升值、減少對國內製造商的〝補助〞、降低對能源價格的補助、升息以打擊過於寬鬆的信用、提高國有企業支付的股利、增加健保及社福支出以鼓勵消費,以及減少預防存款。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