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法葉軍售仲裁 法方傳武器代償?府方:不同意
兩岸網林淑宜 綜合報導 2010-05-05 11:40
兩岸網5月5日台北綜合報導 拉法葉軍售仲裁案3日結果見報,經過國際商會仲裁法庭(ICC)判決,法國台利斯公司需賠償台灣271億台幣,傳出法方或以軍艦武器抵債為付款方式之一。
《聯合報》轉載,仲裁結果3日見報後,隔日法國高層有傳出不服判決,決定向巴黎上訴法院訴請註銷ICC這項判決,台利斯公司甚至表態,「會用一切手段阻止拉法葉案的賠償。」
回顧拉艦案仲裁過程
外界認為,台利斯公司所謂的「一切手段」,其實就是1991年法國與台灣簽訂的拉法葉案合約款項轉帳者名單以及銀行帳目,法國多次以國家機密為由拒絕交出,甚至連ICC仲裁法官也未見過。
台灣曾屢次向法國提出出示文件的要求,都被法國駁回,由於拉法葉佣金案涉嫌刑法的部分無帳目文件佐證,仲裁法官便僅能以「未見過文件」為說明駁回刑事訴訟。
回顧仲裁過程,法方一直積極想用「軍售抵佣金」為支付款項的方式,包括幻象戰機、雷克勒戰車、拉法葉艦性能提升案及凱薩155公厘自走砲等,法方都曾派員來台簡報。
當仲裁結果出爐,法方台利斯公司卻提出要再上訴,連帶要負擔27.5%賠償費用的法國國營軍火公司也表示不服,甚至有法方高層官員直接言明「法國不願付、也無力付」。不過,就台灣在仲裁案中占得優勢,外界認為法方能再上訴成功的機會很低。
鐽震案詬病 貪污終致解散
糾纏逾10年,拉法葉案自尹清風命案爆發以來,前後檢調偵查費時耗資甚繁,期間也有不少軍政人員涉入。當時台法雙方在交涉軍售抵佣金條件時,便以國安會前秘書長邱義仁主導的鐽震公司,做為台法交涉的「白手套」,而在2008年總統大選前,鐽震公司卻又因「貪污舞弊事件」曝光而不得不面臨解散的命運。
繨震公司當年在台北101大樓的辦事處名牌
台灣鐽震股份有限公司,外界簡稱為「鐽震」,2008年1月由國安會前秘書長邱義仁主導創立而成,為當時的扁政府主持國際間軍火買賣的生意。由於拉法葉軍售仲裁期間,法方一直想以軍用武器作為賠償台灣的付款方式,當時居中協調交涉就是以鐽震公司主導。
2008年總統大選前,鐽震貪污舞弊案被媒體曝光,政商勾結的輿論、國民黨的批評重擊當年尋求連任的扁政權;不過,隨著當年政黨輪替,關係人前國防部長李天羽請辭,鐽震董事長吳乃仁也宣布鐽震公司解散,這也讓喧騰一時的「鐽震案──拉法葉白手套破局」以及「台法密謀軍售抵佣金」無疾而終。
軍售抵佣金 馬政府回應
自馬英九上任以來,法方再度試探「軍售抵佣金」的可能性,並派員來台以重啟雙邊軍事交流為條件,同意出售國防部陸軍夢寐以求的雷克勒戰車及凱薩155公厘自走砲,甚至直接進總統府拜會國安高層商討。
有鑒於拉法葉案政治性意味濃厚,馬政府決定堅持走完仲裁程序,讓國際商會使出仲裁力量,試圖透過仲裁過程回歸當年國防部海軍人員的清白;當然,法方「軍售抵佣金」的意圖再次失敗。
至今日,台灣已在拉法葉軍售仲裁案中勝訴,法方仍不斷表達不服與「軍售抵佣金」的意圖,馬政府除了讚國防部過去堅持不和解的立場,也對法方提出的意圖表示「不妥協」。
當初堅持走完仲裁程序的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也表示,目前府方內部達成共識,堅持不向法方妥協,他認為,馬政府堅持走完仲裁程序也是在國際上展現正派外交的方式。對於「場外交易」,馬政府深表不同意,並希望法方能如期歸還賠償金,還當年相關涉案人一個清白。 (編輯:林淑宜)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