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均不應屈服於貿易保護主義壓力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經濟觀察報)
近日,中美經貿關係波瀾再起。自2005年中國與美國、歐洲分別展開的紡織品貿易大戰以彼此都接受的折衷方案結束之後,中國與西方在貿易上雖然不時小打小鬧,但像目前的中美輪胎特保案這樣的上升到政府交鋒層面的事件,似乎是很罕見的。自此事發生之後,許多觀察家都在警告不要因此而引發貿易保護主義的連鎖反應,給正處於復甦之中的兩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帶來麻煩,中美兩國政府也應順應各方的呼籲,盡快給這起在錯誤時間爆發的貿易爭端「熄火」。這需要雙方的政治智慧,而事先考察一下火情的由來,也許有助於兩國政府思考如何滅火。
其實本次爭端的預兆早已顯現,只是在9月11日奧巴馬宣佈對中國輸美輪胎連續三年施加懲罰性關稅時,方引起媒體的普遍關注。早在今年4月,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即以中國輸美輪胎擾亂美國市場為由,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起申訴,其法律依據是通常被束之高閣、在特殊情況下才拿出來揮舞的美國 《1974年貿易法》421條款。6月該委員會做出有利於工會的調查結論,提議奧巴馬採取關稅措施,奧巴馬則在美國國內激辯醫療改革的重大時刻採納該建議,而中國商務部迅即做出反應,在兩天後宣佈對美國出口中國的部分汽車和肉雞產品進行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
迄今為止,此事的整個過程都顯示,這是在全球性的現代自由貿易體系之中發生的一起典型的貿易摩擦事件,它所反映的是兩國之間、甚至兩國國內的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在特定的環境與條件之下,各自援引不同的法律規則與貿易工具,在既存貿易框架之內進行的一場博弈,只不過由於發生在兩個舉足輕重的大國之間,才帶上了較多的政治色彩。
從奧巴馬的角度而言,他當然知道突然採用特保措施會激起中方的強硬回應,但權衡利弊之後,仍然做出了這樣的決定。畢竟鋼鐵工人聯合會等美國工會是奧巴馬的重要政治盟友,為了實現順利通過醫療改革方案這個事關民主黨執政生命的大事而冒在局部貿易領域與中國衝突的危險,這在他看來是個值得做的買賣。而且,奧巴馬可以以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做出的相關承諾作為依據,為這一舉動提供法理上的完滿性,而中國雖然可以對這一依據提出質疑,但卻需要由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機構來做出裁決。
從中國的角度看,此事雖由美國挑起,但由於輪胎貿易只是中美經貿關係的一個小支流,所以中國也只是做出了有限的反擊。從表面上看,雙方雖然刀來槍往,舌戰激烈,但其實均未將主要火力投入使用,而且嚴格遵守著貿易戰場上的「戰爭規則」。兩國其實都明白,若因小釁而大開戰端,最後只能是兩敗俱傷。所以接下來奧巴馬需要合理化解國內工會製造的壓力,找到別的安撫工會的方法,不要再將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擴展到鋼鐵等其他領域,而中國也應在仔細評估奧巴馬動向的基礎上,深思熟慮地做出反應,也給對方提供改變政策的空間。避免大規模貿易戰的關鍵是雙方都不能屈服於國內貿易保護主義的呼聲,並通過有限的貿易政策交鋒與談判來實現「以戰止戰」的目標。
近年來中國與西方之間的貿易糾紛,常被一些人當作宣洩民族主義情緒的一個渠道,甚至被當作西方繼續推行 「霸權主義」、「打壓」中國的證據,而中國與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之間發生的類似的、甚至烈度更高的經貿糾紛,則很少被如此解讀。事實上在目前的國際經濟體系中,各國相互合作也相互競爭,大家都試圖盡可能地利用既有的規則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西方國家內部的相互「打壓」也十分頻繁、激烈。在受到「打壓」的時候有效利用規則去 「反打壓」,也許能更好地消除「打壓」。另一方面,面對西方社會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在發生貿易糾紛時最好不要煽動國家之間的對抗,而是利用對方陣營內部的「分裂」去合理地因勢利導,實現對雙方均有利的結局。在本次中美輪胎特保案中,一些中國左派罕見地和美國的保守派媒體站在了一起,甚至援引 《華爾街日報》的評論指責奧巴馬的保護主義政策,這或許也是現代社會利益多元化的一個表現吧。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