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ECFA簽署相關產業轉型迫在眉睫
鉅亨網新聞中心
兩岸簽署ECFA后,中國的部分商品及服務業得以進入臺灣市場,消費者因降稅利益而得以享受較為便宜的商品,然而與中國同質商品、僅留在臺灣生產的廠商,如果沒有能力轉型,消失的速度將十分迅速。
綜合媒體7月14日報道,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兩岸合計超過800項貨品將在近期內相互開始降稅,以金融為主的服務業也降低了彼此進入市場的門檻。這些效益的顯現將是漸次與溫和,但卻啟動了兩岸經貿質變無可逆轉的時代。不過臺灣廠商及相關產品雖可憑ECFA降稅優惠提升價格競爭力,但要在大陸這個全球都垂涎的市場上立穩腳跟,整體產業競爭力才是關鍵。
過去20年來約8萬家臺商在中國做生意,大量商潮的移轉史上罕見,與港商和外商一起,提供中國商業現代化的助力。但即使到世界的工廠/市場做生意是大勢所趨,畢竟商人的自主意愿仍主宰一切,但ECFA卻是兩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兩岸政府主導加速商貿發展的最重要合約。受惠的與受害的將一同承受這個不可逆轉的結果。
一般外界咸認,臺灣的強項競爭項目,例如石化業的主要塑料被列入的早期降稅項目雖然不多,但在降稅效益可望在年內啟動后,確實強化了其在中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優勢。工具機、自行車和汽車零組件等,同理可證,在其既有優勢上,將再增加降稅后的價格競爭力。
不過,所有市場的商品競爭道理仍是一貫,價格只是影響市占率的因素之一,產品的品質、設計、生產效率及管理,都是關鍵,其他外資和中國本地廠商不會因為ECFA而放棄這個全世界最大的潛力市場。換言之,臺灣廠商及相關受惠貨品也不會因為ECFA就面臨更少的競爭。商品本身的整體競爭力仍是關鍵。
臺灣銀行業媳婦熬成婆
ECFA的服務業早收部分,外界最關注的仍是臺灣銀行業終于在苦熬多年后,盼到真正進入中國市場的一天。中國GDP此前每年幾乎都兩位數的迅速發展,帶給金融商品無限的想像空間。在外銀及香港銀行進入中國市場早已多年之后,臺資銀行能憑藉的大概就是對臺商更深刻的理解,權衡臺商放貸風險的能力更強。但金融業真正想在中國市場開花結果,不能只依賴臺商,中國本地的客戶及消費金融,臺資銀行如何急起直追,將是嚴峻考驗。
受害產業轉型迫在眉睫
與此同時,中國的部分商品及服務業也得以進入臺灣市場。消費者同樣因降稅利益而得以享受較為便宜的商品,然而與中國同質商品、僅留在臺灣生產的廠商,如果沒有能力轉型,消失的速度將十分迅速。而他們之所以只留在臺灣,也是因為在國際上缺乏競爭力,套句中國官方常說的話,結果就是:淘汰落后產能,這成為ECFA的必然承受之痛。失業問題是所有執政者的夢魘,簽署ECFA容易,如何處理后ECFA時代帶來的社會問題,解決貧富差距,不是選舉語言就可以解決。
股市及其他產業的投資者,看好ECFA及臺灣近期調降遺產稅至10%和營所稅降至17%的相乘效應,預期將上演一波慶祝行情。不過就像此前所說,個別商品和產業的競爭力才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ECFA激情過后,誰與爭鋒投資人可得爭大眼睛。
(付影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