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上會5家被否,創業板低通過率將成常態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
11月份以來,證監會公佈了10家創業板的上會情況,其中只有5家順利過會,而另外5家則功虧一簣。創業板50%的通過率遠低於中小板,而後續待審核的公司更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據專家分析,有三大原因或將導致創業板過會通過率低,而且這種情況短期內將成的常態。
審核通過率低的第一大原因是待審核企業總體質素一般。"創業板開板前共有108家企業進行了申報,在從中選擇了最好的28家首批上市之後,剩下的企業才按順序一一審核,所以目前剩下的申報企業素質一般,魚龍混雜,因此通過率低也是自然的,"一位從事上市保薦工作的投行人士對記者記者表示。另外,據該投行人士猜測,前段時間創業板的財富效應爭議很大,證監會也會否適當把握一下。
而導致這些創業板申請被否的更直接原因之一,是公司的成長性較差。"創業板區別於主板和中小板的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它的高成長性,這是上創業板的最重要的條件之一,"該投行人士指出。如奇想青晨的合併利潤表顯示,最近3年公司淨利潤分別是2050萬元、2402萬元和2600萬元,對應的同比增幅分別僅為17%和8%,而南京磐能、恆大高新2家公司2008年的淨利潤甚至低於2007年。當然,除了成長性,各家企業申請被否也會有各自不同的原因。業內人士猜測,奇想青晨的稅收優惠方面、恆大高新的家族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安得物流的關聯交易方面,都可能是造成公司申請被否的原因之一。
第三,高科技的界定也是通過率低的原因之一。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指出,由於高科技方面的公司過會要經過專家組的嚴格評審,但是審核的標準界定還有些難度。"不像普通的主板上市公司,明明白白擺著一個財務報表,條件是否符合,等待過會的公司自己也可以把握一下。而創業板大都是小公司,歷史記錄較少,科技含量的界定主要還是靠專家的眼光。"因此,他預計創業板上市被否的現象會普遍存在。
較低的創業板過會通過率讓人擔心創業板後續資源不足。董登新表示:"我們目前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是否能保證可供上市審核委員篩選的足量資源,這也是全球創業板的共性。但我們相信A股掛牌上市的創業板應該會達到千家以上的規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