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中國製造躺中槍美國兩黨愛國比賽進行時

鉅亨網新聞中心


馮迪凡

試想一下,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其標誌性的“巴士演講”期間,突然發現自己價值110萬美元的座駕被付之一炬,該是怎樣的一副表情。


按照當今不少美國政客的邏輯,這並非是天方夜譚:因為這輛大巴雖然在田納西州經過改造,但原本是由加拿大魁北克的一家公司製造的。那麼根據如今“中國製造”遭受的待遇,這輛無法給美國人民創造就業的“外包大巴”理應給燒個乾淨。

事件的起因,是近日有美國媒體挖出美國奧運隊服竟是“中國製造”的“恥辱”,隨後不少國會議員迅速跟進,對美國奧委會“外包工作之舉”大加責難,甚至要求把這些衣服全部燒掉。

看來,不顧一切指責中國,甚至無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正常的市場規則,已經成為美國大選政治中最常見的一幕。圍繞到底誰要為居高不下的失業率負責,民主共和兩黨看來打算開展一場空前的“愛國競賽”。

美國兩黨“愛國比賽”

事情緣起於兩家善於尋找細節的美國電視媒體。

美國隊在公佈本屆奧運會制服時,一下子被眼尖的某電視台指出,貝雷帽的形狀很怪,看像傻乎乎的法國貝雷帽。很快,ABC電視台的發現就更令人“震驚”:這些來自服裝贊助商拉爾夫·勞倫的制服系“中國製造”。

在這段電視節目裡,ABC採訪團隊走到一家拉爾夫·勞倫店中,揭露了制服的“中國製造”標籤,然後在大街上隨機採訪,直到有人表示:這是個“國家恥辱”。

《第一財經日報》試圖聯繫拉爾夫·勞倫,不過目前暫無回音。

在美國大選年,奧巴馬和共和黨對手羅姆尼無聊的選戰自然沒有“中國製造”的奧運會制服更能挑動中西部觀們的情緒了。於是很快,“中國製造”這個話題促使目前勢不兩立的民主共和兩黨開展“兩黨合作”,在誰對此更為憤怒上面,兩黨明顯進行一場競賽。

議院議長、共和黨人約翰·博納說,拉爾夫·勞倫和奧委會“應該考慮更周全”,尤其是當許多美國人失去工作之時;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民主黨人哈利·裡德則在這場“愛國比賽”中技高一籌,表示拉爾夫·勞倫行為可恥,而且應該把這些衣服全燒了,然後改由美國製造。

美國奧委會最終表示,更換倫敦奧運會上“中國製造”的隊服為時已晚,不過他們信誓旦旦地說,在2014年冬奧會的開幕式上,美國隊會穿上“美國製造”的制服。

就在“中國製造”風波的同一周,議院民主黨人推出了“在美國製造(Make it in America)”就業提案,其中提出:“是我們該再見到‘美國製造’這樣的字眼時了。”

但事實上,正如美國勞工部公佈的數字顯示,即便在10年前的高峰期,也僅有超過35萬美國人從事服裝製造工作,而在上個月,這個數字是15萬人。與此同時,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曾在去年表示,在美國銷售的所有服裝中,約有99%是在國外生的,美國消費者也因經濟全球化而深深獲益。

從貝雷帽到成衣,拉爾夫·勞倫的奧運會制服最終單價在55美元到598美元不等,由於拉爾夫·勞倫對於美國奧委會的支持純粹是私企商業行為,其尋找地自然遵循盈利原則。而中國一個熟練工同美國相同工人之間的勞動力價格差距是顯而易見的,這還沒有考慮物流成本中成衣製品上下鏈條的合理性。

“中國製造”席捲奧運

盡管屢遭非議,但“中國製造”在全球製造業中的地位,在本屆倫敦奧運會上顯露無遺。

還記得為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鑽禧慶典特別推出的女王泰迪熊嗎?在倫敦的哈羅德商場,隻標價近33英鎊的萌系女王熊對是赴英旅遊帶回禮物的首選。不過翻過來仔細看的話,不出意外,隻女王熊也是地道的“中國製造”。

實際上,在英格蘭和蘇格蘭地區,記者翻遍了所有的奧運禮品店以及部分機場禮品店,發現想找到一隻徹頭徹尾的“英國熊”是不現實的。如果將搜索面積擴大到奧運紀念品,也沒有多少懸念:雖然是倫敦奧運會,但是體育愛好者們注定帶回家的是中國品。例如,那個被不少英國人稱為“奇怪的傢伙”的獨眼吉祥物,從大到小,都自中國。

至於英國人會不會翻過來看看地,英國人詹尼告訴記者,如果不是記者提醒,她不會刻意關注。“一般我們在買玩具時,首先考慮孩子是否喜歡,其次考慮價格是否適中,只要能在正規的店鋪購買,沒有人會過多考慮地的。”她說。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有一些國家的奧運制服也是“中國製造”,例如美國的盎格魯撒克遜兄弟澳大利亞。不過澳大利亞奧委會的回應乾淨利落:“在澳大利亞本地做這些衣服,從財政方面來說是不可能的。”

善於自嘲的法國媒體則表示:“不管今年中國隊能拿多少金牌,反正中國製造是鐵定要出現在領台上了,因為法國的隊服也是中國造的!”

在一次長談中,一位常年從事質檢工作、對中國進口品的各種缺陷都了如指掌的美國官員曾試圖糾正記者的錯誤觀點,即“中國製造”無處不在。

“之所以中國製造很顯眼,是因為都是生活用品。”這位官員說,“例如玩具和服裝,這在美國的進口總額中並不占很大分量,卻因為顯而易見,而容易引起巨大風波,因為美國每個人睜開眼睛,看到的都是這些‘中國製造’,然而車間裏面高科技的德國生,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意識到的。”

開頭提到的“加拿大製造”巴士,沒人喊燒,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國籍識別效應。又或者,迄今為止還沒有哪名議員叫囂要燒了這輛大巴,是因為在美國,故意縱火罪與二級謀殺罪的刑期處一樣嚴厲吧。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