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分析〉台灣經驗受重視 金融業進軍中國仍需小心政治風險

鉅亨網鄭杰 綜合報導


出乎意料,台灣政府在周一 (16日) 晚間宣布已與中國簽署兩岸金融備忘錄 (MOU) 成為各方關注焦點。《路透社》的專欄作家顧蔚就特地撰文分析兩岸金融業情勢。

過去當外資銀行積極布局大中華區時,台灣金融業沒有跟上潮流;雖然,台灣金融業仍需擔心布局慢人一步,但現在 MOU 簽訂後,台灣很可能可扭轉劣勢,甚至成為領導者。

隨著兩岸關係和緩,台灣金融業向中國政府要求較外資銀行更優惠的條件。因為台灣金融業認為,中國銀行中最好的股權皆已被占走了,北京當局應該要取消外資持股上限。

顧蔚指出,為台灣金融業大開方便之門,對中國而言會有實質的助益。因為已經滿手現金的中國銀行實在無須更多資本挹注了,真正需要的是知識!


這點台灣金融業和外資銀行皆能提供,但畢竟台灣和中國使用的是相同的語言,思考模式也較能溝通,所以台灣在這點上占優勢。

台灣金融業也許無法對中國的大型國有銀行提供什麼值得參考意見,不過,對於中國地方性的城市銀行來說,台灣金融業的經驗就可以成為其借鏡。

台灣金融業值得中國地方性程式銀行學習的有較優的風險管理、對中小企業和客戶的提供的服務、卓越的財富管理產品。

且顧蔚認為,台灣金融業已走過從國家控制經濟體轉型成自由市場的過程。台灣金融業過去從繁榮到泡沫破滅的經驗,當中國未來要面臨同樣的狀況時,台灣經驗將會非常有幫助。

她認為,中國銀行業的現況很像 20 年前的台灣。

1989 年,台灣最大的銀行市值超過美國銀行。但隨台灣信貸市場繁榮狀況停頓,繼而強勢逆轉,銀行不良債務占總貸款比例直線上升,90 年代初期只占 3%,到了2002 年卻直逼 10%,雙卡風暴更是重創台灣金融業。

但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台灣金融業從中卻學到教訓。

國泰金控 (2282-TW) 後來深耕其客戶的供應商和經銷商,如此一來就能更深入了解顧客的業務內容和需要,對於國泰的策略應用中國的銀行非常有興趣深入了解。

另外,中國的銀行也很想學習富邦金控 (2881-TW) 如何處理其產險業務的道德風險。

雖然,由於行事較過去謹慎,台灣銀行業在這兩年的全球金融風暴中受創程度相對輕微。不過,由於台灣銀行業競爭激烈,僧多粥少,加上製造業紛紛出走至中國設廠,台灣銀行業未來獲利展望仍顯黯淡,因此他們非常渴望進軍中國市場。

誠然,與中國銀行相比,台灣銀行微不足道,獲利能力比率只能望其項背。不過,這是因為中國市場的成長率要高得多,且借貸利差仍受到中國政府保護。

台灣銀行業對於其在中國未來的遠景也不能過於樂觀,即使中國監管單位許可台灣銀行登陸,但也只有少數具名望的銀行具備在中國快速擴張的金融資源。

顧蔚指出,台灣金融業要在中國取得控制權將是另一個問題。

為迎頭趕上,台灣的銀行必須要入股具中國全國性許可證和分行的金融機構,而非設立自己的分行。目前任何一家單一外資對中國銀行持股的上限為 20%。

富邦金算是較早進入中國市場的金控,因為北京當局鼓勵富邦可以改革廈門商業銀行,富邦才能如願取得廈門商業銀行 19.99% 的股權。

不過這並非常態。顧蔚認為,為討好北京當局,富邦現在已對中國市場投入大量資源,但是其所持股比例仍是太低,無法造成什麼重大的改變。

然而,要在中國市場建立自己的金融網路需要時間。台灣銀行業可以從 120 萬台商的生意開始做起,但至於中國剩下 13 億潛在客戶就需要從頭開始經營了。

且儘管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已有 7 年,但其隱性貿易壁壘仍多,匯豐銀行 (00005-HK,HSBA-UK;HSBC) 就嘗過這方面苦頭。

因此顧蔚警告,台灣金融業在進軍中國市場前,還是需要審慎評估財政、政治方面有關風險,以免貿然躁進,得不償失。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