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襄:早上吃白飯配豆腐乳 屬重要家庭生活儀式
鉅亨網新聞中心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在外來文化衝擊下,現今青年已甚少吃白米飯。《風鳥皮諾查》作者、知名生態作家劉克襄在平面媒體投書表示,日韓米食文化扎根頗深,在日韓戲劇都能看到主角享用米飯的景象,對照台灣影劇卻甚少有相關情節。
《聯合報》在18日刊登劉克襄對台灣米食文化的分析。劉克襄分析台灣人捨棄米食傳統的原因,一是過去接受美援時,美國推銷麵粉等農產品大受歡迎,且許多大陸同胞隨國民政府移至台灣,因此創造麵食文化豐富性。另外,近日有傳言指出吃米飯易胖,讓愛美的女性敬而遠之。
劉克襄認為,台灣人應多吃米飯。雖然以小麥或以稻米為主食都沒錯,多樣化飲食是對的,但總要有輕重區分。稻米是台灣主要糧食,本應積極保護,而減少米食消費,將造成休耕地擴張,希望務農的青年減少,農村高齡化狀況日漸嚴重。
政府推出推廣米食的相關廣告,並推廣多樣化的米飯料理,算是為推廣米食踏出第一步。米飯吃多,才是對國家經濟與農業最好的作法。
在飲食西化的現代,大家快食快飲,在家慢慢吃飯,享受慢活,看似不切實際,但劉克襄認為,早餐吃白飯配豆腐乳、醬瓜等醃漬物,是很有學問的,且這是家庭生活的儀式。
劉克襄認為,台灣米食文化的行銷還能更多樣化,並希望台灣青年能多接觸米飯料理,「一物一食皆講究,烘托出我們的特有內涵。」
劉克襄本名劉資愧,曾任《中國時報》副刊編輯,十多年來投身自然觀察等工作,並出版散文、攝影作品與長篇小說等書籍20餘本,耕耘台灣現代文學界,表現亮眼。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