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地煉救贖

鉅亨網新聞中心


山東地煉一直是中國石油行業一個特殊的群體,它們因為“人多勢眾”而令外界側目;它們的身份也相當復雜,既有國資,也包括民營和外資。人們為了區別它們和國內三大石油公司,而稱之為“地煉”,即地方性煉油廠。

最近的柴油荒再度凸顯石油行業壟斷的弊端以及民營企業生存的艱難。也正因此,山東地煉企業自救行為更令外界矚目。

無論成敗,山東煉企都將是先行者。

說話間充滿山東口音的劉愛英最近為她的執著爭取到了一份回報,“山東石化”商標的注冊已經完成,雖然這距離她最終的目標—成立山東石化集團—似乎還很遙遠。



劉愛英是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會長,多年來,她一直以行業代言人身份在政策和市場的夾縫中為山東地煉企業爭取發展空間。現在,她希望把山東地煉企業撮合成一個新的主體,以抗衡國有大石油公司的“壓迫”。

山東地煉連橫

“‘山東石化’的商標已經注冊完成了。”劉愛英告訴時代周報,下一步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將在煉油企業和加油站方面組織推廣使用。

這一次,劉愛英的行動可謂快速而有效,因為9月17日,山東省政府方面表態支持成品油銷售建立統一的山東地方品牌。

這份名為《關于加快我省地方煉油企業成品油銷售網絡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山東地方煉油企業要想在零售市場爭得一席之地,必須建設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統一的山東地方品牌。”發布這個文件的機關山東省經貿委也表示,“將積極協調省有關部門和有關單位,在建設統一地方品牌方面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

在接受時代周報問詢時,山東省經貿委消費品產業處一沒有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表示,山東地煉目前是全國最大的地方性煉油群體,多年來對山東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問題是地煉企業一直沒有形成完整有效的銷售網絡,致使油品銷售存在不少問題,在這個背景下,包括山東省政府高層都表態要支持地煉企業的成品油銷售,山東省經貿委才在征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出臺文件協調建立地方統一品牌。

據了解,目前山東省內有9000多個加油站,其中包括外資等地方性加油站數量占總數的2/3,但是這些加油站大多數位置偏僻,又沒有品牌的支持,僅能夠占有30%的市場份額。同時,作為山東省內成品油銷售方,中石化占據了60%左右的市場份額,中石油擁有20%,剩下的則歸屬地方煉廠。

劉愛英也表示,根據他們此前的調查,各地加油站愿意使用“山東石化”的品牌銷售成品油,而煉廠方面有些擁有自己的品牌,態度并不一樣,但支持者居多。例如山東省海科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萬德松就對時代周報表示,如果統一品牌真能實現,他們也愿意加入,“這是好事,我們不會落下”。

當然,也有不感興趣者,山東萬通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建鋒對時代周報表示,這幾年通過連續收購等方式,目前旗下已經擁有30家左右加油站,油品銷售不成問題,“我們有自己的品牌”。

在中國化工網分析師趙京敏看來,雖然統一品牌有助于地煉企業抗衡國有巨頭的圍剿,但是各家地煉企業大小不一,實力自然差別巨大,而且都多多少少有自己的銷售渠道,生產的油品也是質量參差不齊,所以統一品牌銷售難度會非常大。

劉愛英表示,這次首先注冊“山東石化”品牌也是組建山東石化集團整個工作的一部分,等于是從終端銷售開始籌劃建立統一銷售渠道,從而暫時繞過了因原料等多方面問題而無法推進的上游生產領域的整合。

此番表態或可理解,畢竟山東省整合地煉企業的努力已經多年,但是效果一直不大,如果能另辟蹊徑從終端打開突破口也算前進一步。此前,劉愛英已經公開表示,“十二五”期間肯定能完成山東石化集團的組建,“甚至條件合適的話明年也有可能”。

二次整合

實際上,山東省整合境內煉油企業的想法早在上世紀末國內清理整頓小煉油廠時就已開始實施了。由于背靠勝利油田這個大石油基地,山東省境內小煉油廠曾一度呈現出遍地開花的態勢,“山東地煉”這個群體的稱號便來自那個時期。

1999年開始,我國對原油年加工能力100萬噸以下(含100萬噸)小煉油廠進行了全國范圍內的清理整頓,山東省共關閉了19家煉油廠,壓減了393萬噸的原油加工能力。同時,山東省也有21家煉油企業以政府發布名單的形式得以保留。

同年4月,由山東省政府部門牽線,在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的基礎上組建了山東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由地方煉油企業自愿參股。劉愛英目前也是這家公司的董事長,按照當初的設定,山東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使命之一就是“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為股東單位爭取合法的生產經營地位和政策”。

多年來,身兼會長和董事長的雙重身份,劉愛英在為山東地煉企業奔走呼告方面可謂盡職盡責,成效卓著,但是整合山東地煉企業的目標,卻一直沒能取得大的進展。所以在2009年3月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草擬的《山東省煉化工業調整振興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再次提出,“以山東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為載體,整合省內地方煉油企業,集中資源,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組建山東省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為了引導更多地煉企業加入集團,征求意見稿還提出要積極爭取國家增加原油計劃指標,放開對山東省地方煉化企業加工進口原油的限制,給予1000萬噸/年原油非國有貿易進口資質。

多年來,山東地煉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油源問題,截至現在,統計在官方數據中的地煉企業所能獲得的原油指標只有170多萬噸,而根據金銀島分析師石琳琳的統計,目前山東地煉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達6645萬噸/年。如此龐大的原料缺口只能靠進口燃料油等補充,不但導致稅費增加,在油品質量上也多有參差不齊。

不過石琳琳對時代周報表示,很難看好山東組建石化集團的結果,眾多地煉企業無論從投資主體還是產品質量上都是各種成分都有,甚至有些雜亂無序,整合起來難度太大。

另外,目前山東省境內有多少家地煉企業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謎。在官方統計口徑中,山東省目前還剩下13家純粹的地方煉油企業,加上被央企巨頭收編的8家企業,這是山東21家地煉企業的全部。而外界對數字的說法并不一致。此前有一種說法是37家企業,趙京敏給出的統計數字是接近40家,而石琳琳的統計是有47家。前述山東省經貿委消費品產業處工作人員更則坦言:“這個數字我們也掌握不了。”

央企圍剿

就在時代周報記者就山東地煉企業的發展等問題多方調查時,得到一個新的消息:濰坊弘潤石化助劑有限公司將被中國中化集團公司收購,雖然簽署協議的日期還沒有確定,但是相關收購意見已經達成。

中國中化集團的加入可謂第五個進入山東地煉的央企,此前的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已經在山東經營多年。

中國化工集團收獲最大,經它整體收購、重組或控股的有6家地煉企業,此外中海油則收獲了中海石化等兩家公司。對于中石油來說,它沒有把著力點放在收購上,而是通過和地方煉油企業合作提供油源的方式進行了滲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石化在山東的勢力最強,它和地煉企業之間的競爭態勢也最是激烈,此前籌建青島1000萬噸煉化項目時就提出條件進行產能置換式操作,也就是要求山東省關閉相當于1000萬噸地方煉油企業產能,這個要求遭遇激烈抵制后才作罷。

此外,2008年中石化還牽頭成立了一個山東省燃料油協會,聲稱將為地煉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燃料油。這次操作被認為是中石化的示好之舉,但是也有評論指出這是中石化在為收編地煉做鋪墊,結果山東省燃料油協會成立后便陷入沉寂,再無動靜。

中化工網分析師趙京敏表示,央企巨頭在山東的擴張顯然有各自既定的戰略目標,跟他們在全國的戰略布局是有關聯的。在國有巨頭看來,一些加工能力強,有較好地域優勢或市場網絡的地煉企業會被優先考慮,小煉企則少人問津。

當然,除了國有石油巨頭在山東的擴張之外,地煉企業內部的合縱連橫也時有發生。根據中營網的消息,淄博齊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前段時間剛剛被山東萬通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以1.08億全資收購,成為萬通石化全資子公司,并更名為山東萬通石化淄博分公司。

上有政策的擠壓,下有國有石油巨頭的圍剿,山東地煉企業們一直稱自己為夾縫中生存,這讓他們的未來變得不再樂觀,甚至前途難料。山東省海科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萬德松就表示,別看大家表面上活得都挺滋潤,但是內部誰也好不到哪里去,“誰都感覺挺累的”。劉愛英也承認,現在地煉企業心理壓力都很大,所以整合起來也有很大難度。

關于山東地煉企業的未來,山東省經貿委原材料產業處處長王萬杰更是不置可否,建議記者去向以劉愛英為首的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打聽。但是也有山東省經貿委官員在私下里對時代周報抱怨“上面”一直想把地煉企業“滅掉”,這也使得山東省方面的很多工作不好開展。

擴產是與非

悖論在于,山東地煉被輿論認為是民營企業的代表,或者說是石油產業改革開放的標志桿,但在官方的眼中是落后產能的代表,不守規矩難以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尋找一條適合的出路,也就很難取得統一意見。

上述那位官員的抱怨也許是指國Ⅲ標準車用汽油標準和國家要求2011年淘汰100萬噸/年及以下低效低質落后煉油裝置這兩項政策。在很多地煉企業看來,如果強行執行這兩項政策,那將不單導致生產成本的上升,更可能直接被關停。

為了規避被關停的命運,這兩年山東地煉企業都是盡可能上馬新項目擴產,金銀島分析師石琳琳形象地將其歸結為“被擴產”,即地方煉廠為避免被淘汰只能擴充產能,但是又始終沒有油源,只能是空擴產。

今年11月份蔓延全國的柴油荒引來了國家發改委對不守規矩的企業的重罰,而后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專門召集媒體傳聲,意指柴油荒的根本原因是壟斷,呼吁開放原油進口資質,讓更多民營企業參與到成品油生產中來。

對于這次罕見的自我表白,政府部門并沒有予以積極回應。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秘書長馬莉對時代周報介紹,目前商會正在就柴油荒的原因以及建議等內容寫成報告,最后將呈送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和國務院法制辦等部門。

馬莉認為,長期來看,民營企業參與中國石油產業發展的情況在好轉,當然像山東省組建石化集團以爭取更大話語權的方式也是一種努力。不過,對于山東地煉企業積極盼望的原油進口資質配額等問題,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信息與市場部副主任祝昉對時代周報指出,通過鐵礦石進口的例子可以看到原油進口資質開放后的混亂狀況,所以不建議放開更多的企業參與原油進口。“有奶吃的孩子才會哭”,站在第三方的立場上,祝昉認為山東地煉企業的生存狀況實際并不差,如果沒有利潤他們也不會拼命擴充產能。

當然,山東地煉企業也不會坐在地上等待國家照顧。分析師趙京敏指出,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山東境內煉化行業未來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分化更加明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即便如此,他們的擴張戰略也同樣令外界感到震撼,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縱向的生產領域擴張;橫向的產能增加,千萬噸級別的地煉企業已經不再是夢想。

比如昌邑石化,現在的一次加工能力已經達到800萬噸,如果加上二次加工能力就遠遠超過了一千萬噸級別。另據了解,未來兩三年內,正和集團500萬噸/年常減壓、山東海化500萬噸/年煉油改擴建工程、弘潤石化500萬噸/年重油綜合利用項目都將開工建設并建成投產,表明這些地煉大廠都有望步入千萬噸級煉油規模行列。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