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險企遭遇"七年之癢"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證券時報)
外資保險公司的「退守」戰略已經逐漸浮出水面。除了削減行政支出,搬離昂貴的寫字樓之外,對系統性成本進行手術,從追求規模擴張向謀求利潤增長的轉變,已成為今年外資保險公司不約而同的選擇。
自今年8月起,多家外資保險公司陸續從上海陸家嘴金融中心區高檔寫字樓黯然撤離,退守到數十公里之外的高新科技園區。這一現象的背後,是外資保險在經歷了7年盈利週期之後,不僅鮮有真正實現盈利者,還普遍遭遇經營難題。
外資保險公司普遍不盈利
北京華凱智博市場咨詢公司最新發佈的《2009-2010年度中國居民人身保險市場調研城市總報告》稱,成立已滿7年的8家外資公司中,僅友邦保險、中宏人壽和太平洋安泰3家實現盈利。
普華永道的數據則顯示,2009年,中資保險公司市場份額實現不同幅度的增長,外資保險公司市場總份額下滑到3%~5%之間。
對於外資保險公司大多未能實現盈利的問題,海康人壽首席執行官兼總經理Peter Brudnak上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過去兩年,該公司的銷售增長率均超過30%,但依然需要時刻準備著進一步鞏固該公司在中國市場現有規模。對於海康人壽何時能夠實現盈利的時間點,他表示「尚無法給出時間節點」。
中德安聯CEO柏思安也公開表示,該公司將繼續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投入,但是對中德安聯在華盈利「未設時間表」。
壓縮成本謀求利潤增長
面對業務負增長、市場份額縮水等壓力,外資保險公司的「退守」戰略已經逐漸浮出水面。除了削減行政支出,搬離昂貴的寫字樓之外,對系統性成本進行手術,從追求規模擴張向謀求利潤增長的轉變,已成為今年外資保險公司不約而同的選擇。
海康保險CEO Peter Brudnak表示:盈利是該公司最關注的問題之一,「明年的關鍵點在於,公司的銷售增長水平必須超過成本增長水平,這是唯一可以讓公司實現盈利的途徑。」據透露,海康人壽今年年化保費收入上升了37%,成本下降了15%。
信誠人壽首席執行官陳嘉虎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實現盈虧平衡是信誠人壽今年最重要的經營目標之一。」而保險公司的盈利來自營運、投資回報和管理費用的降低。同時由於中國實行與歐美等地區市場不一樣的會計準則,在「佣金支出」這一項上,這部分成本需要在當年體現,也就意味著,當年過快的銷售增長也將帶來較快的佣金支出,這也是影響外資保險公司盈利的一大技術因素。
由於先天原因,外資保險公司在華的代理人網絡遠不如中資保險公司健全,僅僅依賴銀行等渠道追求規模擴張策略,給外資保險公司帶來了逾盈利週期不盈利的尷尬。對此,業內人士指出,在經歷 「水土不服」之後,外資保險公司調整發展策略,將追求利潤增長作為主要目標的時候,需要平衡內含價值與首年虧損率、規模與盈利的相互制衡關係,進而思考如何解決償付能力壓力、市場創新壓力和內部運行壓力的問題。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