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英特爾全球挑戰賽:大學生創業決勝伯克利

鉅亨網新聞中心


新浪科技 發自美國伯克利

培育創新土壤


“我們參加的所有創新競賽,只要出場,都是第一。”在清華大學大二學生史博通和李子赫的身上,充滿20歲年輕人特有的朝氣和張狂。他們帶創辦了一年的在聊網(Talkways)項目,抱滿滿的希望來到美國加州伯克利,期待為中國蟬聯全球大學生創業大賽冠軍。“如果得獎,我們就上台跳《江南Style》的騎馬舞。”

在聊網的供求模式很明確,一方面是希望提高實用英語水平的學生和白領,另一方面則是想兼職打工的美國在校大學生。雙方通過網聊方式提供英語教學,輔助提供美國留學諮詢相關服務。在聊網扮演中介平台的作用,通過支付寶從中國消費者獲得收入,再通過Paypal支付給付出勞動的美國學生。

“中國每年英語相關學習市場規模在400億人民幣,而實用英語部分則有5-6億人民幣。我們要做的就是這個市場,用互聯網的方式去改變僵化的英語教育和留學諮詢市場。我們已經拿到了30萬美元的天使基金,計劃未來5年發展到150萬用戶”。兩名清華學生有一份詳細的項目計劃書,未來的發展似乎盡在掌握。

他們期待的決勝比賽就是11月6-8日召開的英特爾全球挑戰賽,決賽舉辦地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最為知名的大學之一。與同在灣區的另一所知名學府斯坦福的內斂與沉穩氣質相比,身為公立學校的伯克利顯得更為活躍和開放。在伯克利的街頭,總能看到各種嬉皮藝術氣質的學;教學區的小廣場上,貼滿了各種學生社團的廣告。當然,這裏的學術水平依然是美國頂級。

活力、張揚與挑戰,或許這是英特爾將全球挑戰賽(IGC)選在伯克利的原因。從2005年開始,英特爾每年都與伯克利大學哈斯商學院共同舉辦全球挑戰賽伯克利總決賽。於是這個加州小城市,每年秋季都會迎來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近30支學生代表隊的上百名學生。從參賽國家來看,土耳其、突尼斯、保加利亞、巴西這些國家的學生創業者或許很難獲得本國的技術和資金支持,而全球挑戰賽則為他們提供了開闊視野、獲取資金和了解硅谷的最佳機會。

全球挑戰賽是全球大學生技術創新的最高級別比賽,參賽團隊來自全球600多所知名高校,而大賽裁判委員會則是由知名風險投資者組成。每個地區的創業項目都要經過層層選拔,最終只有28支隊伍可以來到伯克利,追逐最后的總冠軍。這些學生團隊都必須像真正的創業項目那樣努力打動投資者。他們一邊播放PPT,一邊向台下的評委用簡潔語言介紹自己的項目,並回答評委們專業而苛刻的問題

雖然比賽是為了獲得風投資金,推動具有市場前景的技術、品和服務,但商業成功並不是評選的唯一標準。“帶來怎樣的技術創新,能否影響世界,具有怎樣增長前景,這才是考量的標準,”哈斯商學院Lester創業中心執行總監安德魯·馬克思(Andre Maquis)如是說。英特爾基金會總裁雪莉·艾斯克(Shelly Esque)進一步補充道,“培育其他國家的創新土壤,這是英特爾舉辦這一活動的關鍵目的”。[NT:PAGE=$]

英特爾教育經

在全球科技巨頭中,英特爾是最為關注教育的一家。無論是與大學實驗室合作能帶來直接效益的研究項目,還是與英特爾業績沒有直接關聯的基礎教育項目,英特爾都不惜血本地投入,每年在教育項目上投入超過10億美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英特爾真正將教育當做自己的一項重要業務來做。

英特爾對教育與創新的關注程度,是與創始人的經歷密切相關的。英特爾的三位創始人都是憑教育與科技,從平民孩子成長為硅谷巨富,也改變了整個計算機世界。沒有成功的教育,就不會有英特爾,更不會有硅谷和互聯網時代。而沒有創新,英特爾就無法維持競爭力。

提出“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的安迪·格魯夫(Andy Grove)本身是赤貧如洗的匈牙利難民,依靠教育一步步成為叱吒硅谷的風雲人物,而他就畢業於伯克利大學。“摩爾定律”的提出者戈登·摩爾(Gordon Moore)退休后累計捐出了70多億美元用於教育等慈善項目,光是向母校加州理工學院就捐助了6億美元,創下個人向高等教育捐款之最。

贊助全球高中生科學競賽國際科學與工程大賽(ISEF) 16年,贊助美國高中科技競爭STS 15年,舉辦全球挑戰賽8年,這些競賽活動和英特爾並沒有直接關聯,但卻是培育全球創新土壤的重要活動。參加全球挑戰賽的學生,還得以參觀英特爾總部與博物館,這也是英特爾對未來創新領袖的一次形象公關。

和其他競賽項目一樣,中國團隊總是有出色的成績。2009年,清華大學的人造骨釘項目首次為中國高校奪得冠軍。而去年的總決賽冠軍也來自中國武漢大學的在線圖像修改項目Forward團隊。今年中國派出了三支代表隊,除了在聊網,還有來自重慶大學的肝臟三維成像項目以及四川大學的鎳材料項目。

當重慶大學項目團隊站在風投評委前時,項目負責人王鵬顯得有些緊張,並不精通的英語口語更加磕巴。評委似乎看出了他的困窘,笑鼓勵說“放鬆些,說話大聲一點就好”。今年研三的王鵬和項目的兩位女孩都是第一次來美國,評委的鼓勵讓他感到格外親切。“這次雖然沒有獲獎,但來到加州和硅谷,參觀了伯克利和英特爾公司,還是巨大的收穫。”王鵬對新浪科技表示。

今年的結果令中國的學生們大為失望,三支中國團隊都被擋在了半決賽之外。當評委會念出8支決賽名單的時候,史博通努力控制緊張情緒,漲紅的臉色卻難掩失望。宣佈結果后的當夜,他們在中國帶團組織者的房間談心到深夜,希望舒緩自己受挫的感受。到了第二天,雖然沒有進入決賽,但在聊網卻獲得了“社交網絡最佳認可”,兩名清華學生又是滿臉興奮地上台。[NT:PAGE=$]

立志改變世界

年輕,不怕失敗。在決賽過程中,活動組織者特意請來了加拿大創業少年本·古拉克(Ben Gulak)談創業心得。“如果看到什麼,想到什麼有意思的,那麼就去做吧,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古拉克在講台上播放了自己當初從構思到創業再到和投資人討價還價的全過程,用當初的稚嫩和勇氣來激勵台下的學生。

這個長相酷似谷歌聯合創始人拉裡·佩奇(Larry Page)的加拿大人今年才23歲,但已經有4年的創業史。他17歲在中國旅行期間看到滿大街的摩托車,萌發了設計變形摩托車的創意。經過兩年的設計和製造,古拉克最終成功推出了品Uno。這種摩托車既可以變形為普通兩輪摩托車,也可以兩輪並排像Segway那樣行駛。

從今年的得獎名單來看,創業創新並非只有高科技,改變民實際生活,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實際生活創新項目具有更大的潛質。今年獲得冠軍的印度Greenway Grameen Infra團隊發明了基於生物質的高效爐灶,可提高燃料效率,他們因此獲得英特爾基金會頒發的5萬美元獎金。而其他得獎項目包括:美國的Nanoly Bioscience,他們開發了一種穩定存儲疫苗的設備,讓免疫疫苗可以不必冷藏運送到全球。獲得亞軍的哥倫比亞項目可持續農業(SAS)則是改善農作物量的高效肥料。

令人印象深刻的項目還包括:埃及項目Shams將太陽能資本成本降低了30%;墨西哥Inventive Power研發的太陽能技術更利於在不發達地區普及;巴西學生的Treebos將開心農場虛擬游戲和農業社會創新以一種全新的方式相結合。用戶以每月付費方式入股農場,通過互聯網上的虛擬農場栽種果樹、養魚,下項目執行人員就進行實際操作,而農場的收穫則按照比例分給入股者。

決賽只有短短的3天,這些學生很快又回到各自國家,繼續自己的學業或者創業之路。在競賽過程中,“改變世界”是最常聽到的詞彙。這些滿臉稚氣的學生,雖然創業技術有成熟有簡單,但都有抱渴望改變世界的念頭。對他們來說,伯克利只是個美好的時刻,未來的路還很長。

“我大概不會出國,畢業之后我會選擇工作或者創業,實際工作打拼的收穫會比海外留學更有價值”,離開伯克利的時候,清華的李子赫對新浪科技說。他的眼中,還是充滿張揚和自信,和剛來伯克利的時候一樣。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