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業務與母企重疊 中銀傳468億售南商 潛在買家信達及中國太平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1-30 08:27


图片说明

市場傳中銀香港正考慮出售旗下南洋商業銀行。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香港銀行或再有大規模併購。路透社昨(29)日引述知情人士表示,中銀香港(2388-HK)正考慮出售旗下南洋商業銀行,估值約60億美元(約468億港元),潛在買家為專收不良資產的信達資產管理(1359-HK)及中國太平(0966-HK),出售資產的原因是因為南商的大陸業務與中銀的母公司中國銀行(3988-HK)重疊。中銀香港昨晚發公告證實,公司正進行一項出售「一些銀行資產」的可行性研究,但未有正面回應是否出售南商。信達資產在昨晚發公告指,截至昨日,並沒有就報道中的出售與任何第三方進行磋商。

香港《文匯報》報導,在昨日下午約3時半,外電已傳出中銀計劃出售南商的消息,直到昨晚9時,中銀終在聯交所發公告正式回應事件。通告稱,公司董事會知悉近日媒體有關該公司潛在出售資產的猜測。董事會謹此表明,公司正進行一項可行性研究,審視集團的業務及資產組合,「相關研究結果可能會或可能不會導致出售所持有的一些銀行資產。」

通告補充,倘若該公司進行任何潛在資產出售,將遵循上市規則的相關規定。

而據昨日下午路透社的報導,中銀計劃出售的是南洋商業銀行,出售資產是因為南商的中國大陸業務與中銀母公司中國銀行重疊,出售南商將幫助集團理順在中國大陸的業務。報道指,若交易能成事,有關資產估值高達60億美元的規模,將是亞洲歷來的第3大銀行業併購交易。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澳洲西太平洋銀行在2008年以179億美元(約1396億港元)收購St George Bank,以及當年美國銀行以70億美元(約546億港元)購買了建設銀行(0939-HK)的股份。

報導又引述消息人士透露,可能對南商感興趣的潛在買家是信達資產管理。該公司是大陸第二大不良資產管理公司,於2013年12月在港上市。另外,香港now新聞台昨晚亦引述消息指,南商的潛在買家還包括早前發盈喜的中國太平保險(0966-HK)。

信達資產在昨晚10時40分發公告指,該公司的董事會留意到媒體上有關中銀擬出售南商的報道,該公司並不能確認有關報道內容的準確性。該公司確認截至公告日期(29日),該公司並沒有就報道中的出售與任何第三方進行磋商。

中銀的通告未有回應正評估出售的「一些銀行資產」,是否就是南商。中銀的一名人士在電郵中稱,「我們不評論市場傳言」。本報記者昨日下午亦曾致電中銀集團一位高層求證,他稱未聽聞該事件,但透露不久前有另一家大陸大型銀行,曾洽談收購南商,中銀當時的決定是「說什麼也不賣」,因為擔心會加劇彼此的競爭。

事實上,近年中資或外資對香港銀行資產頗感興趣,紛藉併購香港銀行作踏腳石,以進軍大陸或藉此走出海外,如去年新加坡華僑銀行就以最多387.12億元收購永亨銀行,明言藉此進軍大陸;而前年廣州的越秀企業集團則以116.44億元收購創興銀行(1111-HK)75%股權,藉此進軍香港銀行業。

不過,以往被收購的都是本地家族式持有的銀行,其第二或第三代傳人無意再經營,或抵不住高價誘惑乃賣盤。(接下頁)

[NT:PAGE=$]

這次傳出的卻是中資出售香港銀行,則有點不同尋常,因此有分析認為,這次中銀出售南商如屬實,可能涉及大陸的金融行業改革的部署。

中銀香港昨晚發通告證實正進行「出售一些銀行資產」的可行性研究,外電消息則指中銀擬出售的資產是南洋商業銀行。中國銀盛財富管理首席策略師郭家耀昨接受電話訪問時稱,對中銀此舉並不意外,因南商的業務在港與中銀有重疊,在大陸也與中行有重疊,卻未見兩者有合併的意圖。既然如此,出售南商以精簡架構也不為過,甚至有利日後股價發展。

郭家耀又指,若是次收購真能成事,相信市場會憧憬中銀繼續出售系內其他銀行,例如集友銀行。因為隨監管要求提升,本業業務存在過多只會推高營運成本,而且中銀與母行中行的業務經已成熟,對子銀行的需求大幅降低。

交銀國際研究部董事總經理洪灝昨表示,相信出售原因與消息所指的業務重組相符,但目前的資料不多,難以評價60億美元的作價是否合適,因需視乎被出售的銀行能為買家帶來多少價值,包括網點、人員等各方面的考慮。

當問及與過去本地銀行賣盤相比時,洪灝稱個人認為需要「Case by case」(逐個個案)研究,因每個例子都有很大的獨特性,難以作出水平比較。

不過亦有分析對中銀出售南商表示不理解,認為將不利中銀的跨境業務發展。雖然出售南商有助加強中銀普通股的一級資本充足率,但中銀本身的一級資本比率並不差,去年上半年為11.84%,較2013年底升1.17個百分點,屬穩健水平。

中銀昨日股價未見異動,全日輕微向下0.7%或0.2元,收報26.7元。郭家耀預期有關消息將對中銀今日的股價有一定幫助,稱「精簡架構始終對集團有利」。

市場另傳出大陸政府下周將啟動第二輪兩融業務調查,消息拖累中行走低,該行昨日跌2.2%或0.1元,收報4.35元。

南商銀行作為中銀香港的子公司,近年來的表現相當不錯。據其最新的中期報告披露,截至 2014年6月底,集團經營溢利17.95億元,同比上升5.51%。相比之下,被華僑銀行併購的永亨銀行,及被越秀併購的創興銀行(1111-HK,他們的分支行數目較南商略少,去年的中期盈利亦遠不如南商。

永亨去年上半年的盈利為9.33億元;創興銀行的溢利雖高達23.37 億元,但經扣除出售創興銀行中心溢利後僅為3.87 億元。而據易名華僑永亨的網站資料,其於香港、大陸及澳門,合共有約70家分支行。創興網站資料顯示,其於香港、大陸及美國,合共有約57家分支行。

南商中期報告披露,截至2014 年6月底,集團淨利息收入25.64 億元,同比增長11.99%;非利息收入7.21億元,上升22.28%,其中淨手續費收入上升23.62%。集團稅後盈利15.12 億元,增長1.59%;平均資本回報率9.20%,平均資產回報率1.05%,分別同比下降0.59 個百分點及0.10 個百分點; 淨利息收益率1.86%,上升0.02 個百分點。特定分類或減值貸款比率0.73%,較2013年底增加0.39 個百分點。集團貸款總餘額達1,539.50 億元,較2013年底增加7.25%。

在分行網絡分布上,據南商網站披露,該行在香港各區設有42間分行外。其大陸全資附屬公司南洋商業銀行中國,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海口、大連等地均設有分支行,總數近40家。(接下頁)

[NT:PAGE=$]

图片说明
莊世平1949年創辦南商。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南洋商業銀行是香港老牌銀行,與共和國同齡。創辦人是已逝世的前全國政協常委莊世平。當年他借錢創辦南商,在港英政府嚴密監控下,成功在中環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令眾多愛國愛港人士倍感振奮。該行創辦之初積極吸納華僑資金和幫助大陸的外匯流通,為新中國的建設作了不少貢獻。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莊世平已打算在香港籌辦一家銀行。經好友介紹,他取得「南洋商業銀行」的執照,隨後又借了一萬元美金作為開業費用。1949年12月14日,新中國成立不足三個月,在中環區德輔道中167號,南商正式開張,成為香港首面五星紅旗的升起之地。當時亞洲局勢十分動盪,南商創立之初積極吸納華僑寄存在香港的資金,客觀上起到了穩定人心的作用。

之後中央政府為了使人民幣能盡快在大陸流通,實施了收兌外幣措施,單是廣東省,1950年收兌的港幣就達到5億多元。莊世平建議,透過南商將該批外幣分批運返香港,並將南商與大陸中國銀行建立賬戶來往的關係,讓大陸政府可隨時支取。後來大陸大筆外幣源源匯入南商,令其獲得了更多發展機會。

1977年,南商總行用了5000萬元,自置物業於德輔道中155號一幢18層大廈,作為永久辦公地點。這是香港中資銀行打破舊的經濟管理框架,開創購置房地產的重大舉措。1981年,南商成立「南洋信用卡有限公司」,在香港中銀系統中獨自發行首張信用卡「發達卡」。不僅在香港可以使用,也成為在中國境內以至國際上的支付工具,促進了中國金融界走向世界的步伐。

1999年,中銀集團重組銀行業務,南商成為中銀香港的分支機構。據南商網站披露,目前該行在香港設有42間分行,在美國三藩市也設有分行。另外,早於1982年在深圳經濟特區開設分行,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家在大陸經營的外資銀行。南商中國於2007年12月24日在大陸開業,積極拓展大陸業務,其總部設於上海,目前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海口、大連等地均設有分支行。 

 

图片说明

中國太平傳為潛在買家之一。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前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12年4月時曾提出,大陸大型銀行「賺錢太容易」,揚言要引入競爭,打破壟斷,相信內銀的「暴利」時代已結束。及至現任總理李克強,對大陸銀行業的改革步伐一直未停下來,早前已力引入民營資本競爭。今次傳出中銀香港出售南商銀行,若最終成事,相信是中央銳意加強銀行業改革的其中一步。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曾表示,民營銀行是金融系統改革的重要「產物」,他認為,民營銀行之所以會設立,是大陸傳統大銀行的服務能力,在針對小型企業和居民上仍有所欠缺。通過設立民營銀行,一方面可以在總量上提供更多有效的金融供給,另一方面利用創新手段提高金融服務的水平,倒逼傳統大型銀行改革。

李克強曾多次表達中央「力撐」民營銀行的意願,包括親身到首家民營銀行-微眾銀行考察,銀監會其後批准多家民營銀行的籌建申請,除有騰訊(0700-HK)為主要大股東的前海微眾銀行外,還有復星(0656)參與發起的浙江網商銀行、上海華瑞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天津金城銀行等。

不過,市場人士認為,有關的民營銀行剛處起步階段,規模尚小,實難對傳統大型銀行構成壓力,中央若有意加快有關金融改革,促成中銀出售旗下的羽翼已豐的南商銀行,買家如為其他非銀行業務的大陸金融機構,包括今次盛傳的信達資產管理及中國太平(0966-HK),都是既符合條件,又具實力的買家。

事實上,南商銀行當年就因為具良好品牌效應,資產及貸款質素較佳,才未被合併進中銀香港之內。目前南商既有發行自家的信用卡,大陸也有數十家分行,存款基礎雄厚,對很多金融機構來說都是「肥豬肉」。買進南商的買家,能夠立即打入大陸及香港市場,對大陸現有銀行能構成即時的競爭。

過去,中國銀行業一直享有30%至40%的高利潤增長的時代,且由數間大型銀行壟斷市場,大陸企業只有經過相關大行,才能獲得貸款,故引導更多資本進入銀行業,是大陸改革的重點。

若存款保障制正式落實,意味銀行風險對存戶的影響將大幅降低,再加上存款利率市場化,製造出銀行業的可牟利條件,預料屆時將有更多各類企業加入中國銀行業的競爭。

 

图片说明
資料來源:香港文匯報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