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為救市政策退出而憂慮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上海證券報)
隨著澳大利亞和印度等國央行相繼提高本國的利率,這些天,關於各國救市政策有可能陸續退出的猜測,活躍了起來。有人甚至在推算美國、歐洲等金融危機「重災區」退出救市政策的時間表。而令人憂慮的是,就在「退出」一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世界各大媒體上的時候,二次危機可能性的猜測也在悄然升溫。最有力的證據來自美國:新一輪金融機構破產浪潮似有洶湧之勢。這種矛盾的現象,是否意味著各國經濟將有可能在盲目樂觀的情緒中再陷危局呢?
依據中國三季度挺括的宏觀經濟數據,有的機構、學者甚至預測:全年超標完成任務已成定局。看來,中國經濟走向復甦也沒有多少人懷疑了。但與此同時,央行的主要領導不斷煽風:央行將把「嚴密監視和控制可能的通脹」作為今後的主要目標,有朋友私下對我說,這實際上是為下一步退出救市政策做輿論準備。
金融危機之後,各國政府最普遍採用的救市措施是積極的貨幣政策,具體做法雖有不同,比如有的是通過降低利率增加信貸,有的是政府注資,盤活銀行流動性,但根本的目的就是一個:刺激投資。表面上看,積極的貨幣政策的結果是信貸資金的增加和貨幣供給的充足,但對實體經濟的實際作用卻很難說有效,對於像中國、日本這樣的製造業大國來說,增加的信貸投放量並沒有帶來生產的有效運行,高庫存率、低開工率的局面並未得到根本性轉變,PPI數據不斷下降說明,企業對外部需求不足的預期並沒有改變。而新增信貸的最突出功績就是幫助某些企業(或產業)用時間來換空間,求得了一時的生存,但與此同時卻是產業結構的調整遲遲不能展開。
很多人認為,積極的貨幣政策對抵禦危機是有效的,因此每遇經濟出現問題時,政府最先想到的往往是積極的貨幣政策,然而奇怪的是,這種政策選擇在歷史上幾乎就沒有過成功的案例,但政府對此卻依然樂此不疲。離我們最近,也是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日本上世紀90年代初到2000年前後這段時間政策選擇,當1992年資產泡沫破裂時,日本政府在第一時間採取的行動就是積極的貨幣政策:大幅度降低貸款利率,增加信貸投放。最初三年似乎效果不錯,但接下來的7年時間內,不管東京政府如何增加流動性,都無法遏制近乎雪崩式的經濟下滑。把這十年放在一起考察,什麼樣的回歸分析能證明貨幣政策是有效的呢?
實際上,日本貨幣政策最初3年的「成功」,在今天看來只是個錯覺而已,甚至是自欺欺人。用錢堆起一堵保護牆,只是延遲了一些企業的破產,而非經濟復甦的信號。等到病人已病入膏肓,輸再多的血也不可能挽回生命,於是就只好眼睜睜地看著經濟一步步走向衰落。
與別國都不相同,美國的積極貨幣政策乾脆來了個直接注資:直接處理銀行有毒資產,直接增加銀行新鮮血液。美國人的做法似乎頗有成效,華爾街股市幾乎走出「V形反轉」,於是有人相信貨幣政策的威力了。其實不然,美國的貨幣政策之所以有效,並非對實體經濟產生了什麼影響,而是修補了因金融危機而破損的信用鏈。隨著信用鏈的復原,因信用中斷而遭受破壞的企業生產得到回復,於是股市出現反彈;但由於沒有解決實體經濟的固有問題,這種反彈很難突破前期峰值,這也就是為什麼道指收復萬點大關,卻又再度失陷的原因。積極的貨幣政策只是穩定了美國經濟信心,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美國經濟的核心問題。
中國既沒有經歷過日本那樣的十年,也沒有美國式的信用斷裂,但學者和輿論界對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的信心卻從未減弱過,今年滬深股市走出一輪牛市行情,相當一部人將其歸功於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積極作用,而在面對「8月暴跌」時,又認為是流動性推升了資產價格。儘管自相矛盾,但總的來說,支持「積極的貨幣政策推升股市」的人要佔大多數。由此,對貨幣政策退出的預期演變成了一場憂慮,也就不足為怪了。
然而,不管從哪個角度講,沒有任何歷史經驗證明,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有實質意義,也沒有經驗證明資產價格是由流動性推升起來的。只要我們把考察的時間拉長一些,就會發現所謂的相關性,只是一種巧合而已,就像1992年以前,日本資產價格暴漲,很多人認為是積極的貨幣政策所致,但如果把目光繼續延長下去,從1992年至2002年,日本積極的貨幣政策沒變,然而資產價格卻一瀉千里。
就全球經濟而言,無論是美國、歐洲、日本,還是中國,政府可以在任何時候選擇退出當初的救市政策,這不會影響到經濟的實際演變。倒是有一點應該注意,那就是退出的理由。認知本來就是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的過程,因為無效(或無法證明有效)而退出,這很正常,但如果打著防止通脹的旗號,那倒有可能造成混亂了。因為如果這麼快通脹就來了的話,那就等於暗示大家:現在不是復不復甦的問題,而是發展是否過快了。這樣的市場信號,不是太矛盾了麼?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