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不支撐後市向上,A股高位臨險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每日經濟新聞)
8月的第一個交易周裡充滿了疑惑——A股在挑戰3500點高位失敗後接連縮量下跌。不少「激情」等待抄底的投資者在如願後反而產生了恐慌,新老投資者心中均充滿了疑問——走還是留?中國的宏觀經濟能否支持市場再反彈?市場真的到了「最後盛宴」?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正在香港辦公的楊青麗昨天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的電話採訪。
「A股向下的概率較高」
NBD:香港金管局已經連續14天對市場注資以對沖洶湧而至的「熱錢」,香港多是境外資本進入內地的跳板。有分析表示目前國家的經常資本賬戶中「不能明確解釋的資金」,已從去年第四季度的淨流出2000多億,轉變成今年二季度的淨流入1300多億,這是否意味著A股和國內資產市場面臨源源不斷的資金?
楊青麗:最近香港政府的確在採取頻繁的注資行為。但需要注意的是流動性從來不是支撐市場上漲的決定因素,如果企業業績不好,如果中國經濟不是全球比較而言最好的地方,境外的資金怎麼會到來?所以觀察市場的走勢還是要看經濟基本面和業績情況,而不能脫離業績只看資金多寡。
另外,對於經常賬戶的預測需要和國家的外匯儲備數字相結合,才能分辨資金怎麼來的,如果不看資金來源,只要是當下無法解釋的就判定為 「熱錢」這是不科學的。另外,因為外儲數字沒有公佈,相應的專家學者也沒有辦法展開調研,談論這個是沒有意義的。
NBD:那麼你對目前A股出現的接連下跌怎麼看?國內公司的業績能夠支撐市場進一步上漲麼?
楊青麗:我認為現在的市場風險已經比較大,向下的概率比向上高。這是因為目前A股平均30倍的靜態市盈率已經和歷史上最高的時候,也就是市場需要調整的時候差不多了。2007年10月份A股的靜態市盈率為平均35倍左右,但那是市場要崩盤時候的價格,我們的國家不會讓那樣的情況重演的。從業績角度考慮,即便採用2007年中國上市公司業績頂點時候的業績計算,目前的A股也肯定不便宜。
NBD:事實上隨著股市節節拔高,很多投資者都是剛剛開戶、新進市場,你對他們有什麼建議呢?
楊青麗:現在入市的投資者多是不懂市場也不會研究,只想投機一把的人,而我們的市場又對這樣的人自由開放,所以他們面臨的風險還是比較大的。
我認為現在的市場已經開始進入危險階段,沒有哪個行業能夠在集體下跌之中保持一枝獨秀,尤其是在業績支撐不足的情況下能夠保證安全,在系統性風險之下,投資者不要奢望哪個行業能上漲,或者能夠抗跌。
「警惕市場政策面變化」
NBD:最近央行發出的貨幣微調政策讓市場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擔憂,許多人時刻擔心宏觀政策會發生實質性的變化,你對此怎麼看?
楊青麗:全球各國都在發貨幣,通貨膨脹的預期不言而喻,我們看問題不能只盯著「腳趾頭」看,肯定需要在政策上打個提前量,當然眼前的市場仍是通縮比較嚴重,但對於未來的市場需要保持警惕,因為貨幣政策出現調整是早晚的事情。
NBD:今年是國資委號召央企整合的最後時間,要求到2010年現有國有企業將整合為80~100家優質央企,這會否在下半年為市場催生出一些牛股?
楊青麗:央企整合絕對是市場的重點,但是究竟什麼時候落實、如何落實目前仍舊看不清楚,對於央企會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我也保持懷疑態度。這是因為央企本身被國家和地方利益干預過度,即便表面上改了名稱,形成了合併但是產能沒有變化,企業換代升級無法達成又有什麼用?
NBD:你認為,像創業板以及資金呼聲極高的紅籌回歸和國際板建立,會否給A股造成更多的資金分流和壓力?
楊青麗:這一點我倒不這麼認為。我覺得創業板的影響不會很大,而國際板是否能夠行得通還是個問題,關鍵要看管理層如何管理這個市場,是行政手段管制,還是市場化的發展,企業供應數量如何,這些是關鍵問題。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