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兩日大跌20,市場對保誠收購友邦投"不信任票"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昔日同事眼里,出生于非洲象牙海岸的蒂亞姆(Tidjane Thiam)是一個天生的冒險家。

作為英國保誠保險集團(Prudential)新上任不到半年的CEO,他剛剛在3月1日簽署了保險業史上最大一筆收購交易的協議。

“談判持續到周一凌晨。”一位熟悉該筆交易內情的人士對記者說。倫敦時間3月1日當天,接近中午時,保誠宣布以355億美元收購美國國際集團(AIG)旗下亞洲業務分支友邦保險(AIA),包括動用250億美元現金。

現在,對蒂亞姆來說,最具挑戰性的將是如何籌到這筆巨款。他稱,亞洲將是保誠“未來發展的動力所在”,他也因此期望亞洲投資者能參與籌款的一部分。


記者向了解中投在倫敦動向的有關人士求證得知,保誠確已邀請中投公司加入其新股發行計劃并有可能達成,只是現在還未做出決定。另一家受到邀請的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則是早就有意參與分一杯羹,在此之前雙方已有初步意向。

保誠集團媒體發言人3月2日向本報記者表示,目前不能就上述傳言做出任何評論,僅表示4月下旬將有結果,收購完成后,新公司將確定在香港二板市場上市,但不能回應未來會否在上海上市。

“AIA可以說是AIG全部資產里‘皇冠上的明珠’,但是否值得用如此巨大代價換取?” 倫敦某金融集團保險分支總會計師2日對本報記者說,“這個價格也許其它感興趣的機構已經探討過并最終否決了,這也是AIG去年決定轉而籌備去香港上市的原因。保誠完成收購后,其亞洲業務整合也會面臨巨大挑戰。”

市場對保誠此舉也不怎么看好。收購消息公布后,保誠股價當即下跌11.5%,到收盤跌12%至530便士,形成其一年來最大跌幅。保誠市值從上周五收盤時的149億英鎊跌至134億英鎊

3月2日,截至本報發稿時,保誠股價已再跌8%。

一波三折的收購

一位曾高度參與過此事的投行人士曾向本報記者表示,當時對友邦感興趣的潛在買家并不少,但經過權衡后大多放棄。

自從陷入破產困境被迫接受政府援助后, AIG一直希望能將旗下亞洲子公司友邦保險賣個好價錢。

有關討論在2008年下半年就已展開,去年此時AIG就曾搞過一輪競標,不過業界最終反應冷淡。

一位曾高度參與過此事的投行人士曾向記者表示,當時對友邦感興趣的潛在買家并不少,但經過權衡后大多放棄。她稱,AIG動作遲緩,而且開出的200億-400億美元要價被認為太高了。

AIG首席執行長李迪(Edward Liddy)去年1月份曾訪問中國,主要目的就是試探中國有關部門對競購友邦的態度,但最終掃興而歸。據稱,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向有意競投友邦的中國企業表示,不會批準它們參與競購。

據未經證實的消息,中投、中國人壽、中國銀行等中資企業,當時都曾有意參與競投友邦。

法國安盛、英國匯豐、瑞士再保險公司去年早些時候也都曾考慮過競購,而保誠則一直被視為重要的潛在買家,但是,這些傳聞都沒有結果。直到AIG宣布對友邦的香港上市計劃。

保誠表示,預計對友邦的收購將于今年第三季度完成,但須事先獲得監管機構和股東批準。

保誠的收購代價是AIG支付250億美元現金加55億美元股票、30億美元強制性可轉換票據及20億美元優先股。

按照保誠的計劃,需要籌措的250億美元現金中,200億美元將通過配股募集,50億美元通過發行高級債券籌集——這也將是迄今為止市場上為收購融資而啟動的最大規模的新股發售,而市場投資者已經用股價大跌對這個“大膽的”收購案投出了不信任票。

收購消息公布后,與賣家AIG股價開盤直接跳升12%相反,買家保誠在倫敦證券交易所的股價當即下跌11.5%,到收盤跌12%至530便士,形成其一年來最大跌幅。保誠市值從上周五收盤時的149億英鎊跌至134億英鎊

保誠計劃籌措的配股額與其現市值相當。保誠必須說服投資者它并未過度擴張。

市場還擔心,保誠的大規模融資計劃可能導致其被迫出售在一些國家的資產。總部設在倫敦的Oriel證券公司分析師Marcus Barnard已經將保誠股票標記為“賣出”。

不過,在交易宣布之前,持有保誠約30%股份的約10家大型機構投資者聽取了該公司CEO的簡報說明,并對這宗交易表示支持。

保誠現有股東有權優先購買新增配股,只有在現有股東不愿接受配股要約的情況下,新加坡、中國的主權基金才有機會介入。

保誠新CEO豪賭亞洲

保誠和友邦在亞洲一直是強烈的競爭對手。至少對那些曾指望從友邦IPO中獲得股份的友邦銷售代理商來說,保誠的收購顯然不算好消息。

力主這樁收購的蒂亞姆稱,這次收購將把保誠集團在亞洲區域獲得的新業務利潤比例從44%增至60%,并在三年內為保誠省下3.4億美元稅前成本。

他在一個電話會議中稱,這筆交易非常令人興奮并且機會獨一無二。“很清楚,亞洲幾年來一直是保誠價值的主要推動力,此次收購是不是節省開支而是確定我們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因為我們相信,亞洲將是超常增長。”蒂亞姆稱。

2010年被認為是亞洲壽險行業決定性的一年。作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壽險市場,亞洲壽險業正處于前所未有的交易活躍期,眾多外資保險公司都在考慮擴大現有業務或進入新市場。

麥肯錫(McKinsey)去年的一項研究認為,未來5年內,預計全球壽險業的增長將有40%來自亞洲,而外資保險公司擁有很好的受益機會。其中,中國和印度將占據亞洲壽險保費收入增長的大約70%。

不過,普華永道的調查也顯示,外國保險集團在中國壽險市場中所占的份額卻從2005年時的8.9%跌至5%以下。

現年47歲的蒂亞姆被熟悉他的人描述為一個“非常聰明、冷靜并善于分析”的人。他早年在摩洛哥受過教育,從法國麥肯錫開始其職業生涯。

他在2002年成為英國第二大金融保險集團英杰華的戰略和發展部負責人,在任上,他曾于2005年對現東家保誠發起收購而最終失敗。2008年3月,蒂亞姆成為保誠首席財務官,2009年9月上任CEO。

合并后,保誠將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泰國和菲律賓成為最大的保險商,在中國大陸和印度則成為第一大外資保險商。

過去十年,保誠在亞洲新業務的價值每年都成長近30%,相當于它在其他市場成長率的六倍。

保誠在公布該收購交易當天也提前公布了2009年業績:與2008年虧損3.96億英鎊相比,2009年凈利潤是6.76億英鎊

不過從短期看,該交易所帶來的回報與其付出相比似乎不成比例。分析師們也質疑蒂亞姆對亞洲經濟增長的賭注是否太高。

合并后的協同效應究竟如何也有待觀察,保誠和友邦在亞洲一直是強烈的競爭對手。至少對那些曾指望從友邦IPO中獲得股份的友邦銷售代理商來說,保誠的收購顯然不算好消息。

保誠還需要處理包括在中國、印度等市場監管規則所不允許的壽險雙牌照等問題。

無論前路多艱難,蒂亞姆已經滿懷熱情出發了。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