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銀行三年實現三大蛻變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全景網) 2009-08-07 18:07
上市「起飛」
中國銀行業站上全球舞台
2006年到2009年,對於任何一家銀行來說,都是不平凡的三年。從上世紀90年代末銀行業完成不良資產的剝離,到21世紀初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再到北京成功申辦第29屆奧運會的良好預期,這些條件都暗示著中國銀行業會在一個恰當的時間「起飛」,並在短時間內完成與世界一流銀行業的接軌。
「起飛」的條件是軟硬件設施的完善以及業務範圍的絕對佔有率。對於中國銀行業來說,在2006年的當務之急就是擴大規模,完成「起飛」前的加速助跑。為此,多家銀行選擇在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這個時間段完成A股IPO。
資料顯示,從2006年7月5日中國銀行A股上市開始,到2007年9月25日建設銀行A股上市為止,14個月內先後有工商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交通銀行、南京銀行、北京銀行等多家國有或股份制銀行登陸上交所,實現在A股市場的融資、加速創新與發展。
上市融資僅僅是一個起點,具備國際競爭力才是最終目的。在資本市場中,判斷一隻股票是否「值錢」,不僅要考量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還要依據增長潛力、投資回報、公司治理、風險控制、經營管理能力等綜合評價與判斷,這些都成為投資者買入賣出的條件。也就是說,銀行可以借助上市融資,但一隻銀行股不見得就能成為資本市場中的寵兒。
根據銀行的經營特點,經常會有一些國際機構定期對全球銀行業進行年度排名。這些排名以銀行公開披露的經營數據為基礎,採用國際通行的規則計算。其中,按市值排名是指按照上市銀行的股票市場總價值進行排名。在當前全球經濟市場化的趨勢下,市值排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據彭博統計,截至今年6月30日,全球銀行業最新排名前10位的依次為: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匯豐控股、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美國銀行、桑坦德銀行、高盛公司和三菱UFJ金融集團。而在次貸危機值錢市值排名最高的花旗、美銀和瑞士銀行,早已在前10名的榜單之外。
資料顯示,在次貸危機爆發前的2007年6月底,在全球市值最大的15家銀行中,花旗集團、美國銀行和匯豐銀行位居前三位,當時位居第15位的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市值也達到930億美元。
而目前,花旗集團市值由兩年前的2560億美元大幅縮水至145億美元,排名一落千丈,早已滑出15名之外。匯豐銀行是目前排位最靠前的歐美銀行,位居第四位,但其市值也在兩年裡縮水了32%。
反觀中國各大銀行,表現卻異常突出。到今年6月底,工商銀行以2570億美元市值由兩年前的第四位躍升至榜首,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也分別由第六位和第七位升至第二、第三位。此外,中國交通銀行也憑借約593億美元的市值躋身15強,排名第13位。
業務精耕細作
中國銀行業盈利能力既穩又強
在取得良好市場排名的同時,國內銀行業在過去的三年中大幅拓展業務範圍,用於提高商業銀行的綜合盈利水平。
從2006年開始,各商業銀行在做大做強各類貸款業務的同時,競相發展中間業務。2006年底,銀行QDII業務聯合工作小組的第一次會議在香港召開,來自中國銀監會、國家外管局、香港金管局和香港證監會4家監管機構的相關人員參加了會議,這次會議成為中國銀行業參與代客境外理財的開端。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成為首批獲准出海理財的銀行,此後三年中,各商業銀行逐步獲得出海資格。
與出海理財相伴的,是中資銀行大量擴充人民幣理財業務。一時間,掛鉤股市、債券市場、票據市場甚至是藝術品市場的理財產品層出不窮。根據銀監會此前的數據,2008年我國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共募集3.7萬億元,較2007年同比增長三倍多。從數量上看,截至2008年底,有4827只產品在運行之中,較2007年同期產品數量增加一倍。而在2009年上半年,70家銀行已發行了2431款理財產品,較2008年同期增多近百款。
理財產品並不是銀行擴充業務範圍的惟一內容。隨著境內消費者消費熱情的不斷上升,銀行業及時拓展信用卡的市場普及率。據央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境內累計發行銀行卡18.8億張,其中信用卡發卡量為1.5億張,較2008年第四季度末增長5.7%。當然,在信用卡大量發行的背後,隱藏著信用卡不良貸款率上升的隱患,這將加大銀行的營業成本。為此,中國銀行業信用卡業務將在下一階段由重數量向重質量轉換,真正實現信用卡的普及和應用。
除此之外,銀行業在過去的三年中,不斷推陳出新:在基金市場漸熱的時期,各銀行紛紛推出代銷業務,成為基金銷售渠道,開設了銀行櫃檯銷售和網上銀行基金銷售兩個平台;在股市轉牛之時,銀行業看準行情,推出第三方資金托管業務,為短時未進入股市的資金提供「棲身之所」;在銀保產品的推廣過程中,銀行業利用自身的網點優勢,實現了金融行業之間的良好合作。
為說明商業銀行的綜合盈利水平和股東回報情況,一些國際排名機構用稅前利潤總額或稅後利潤(淨利潤)總額指標,對商業銀行進行盈利能力排名。
今年6月英國《銀行家》雜誌發佈的最新評選結果顯示,稅前利潤最多的5家銀行全部是中國或西班牙的銀行。其中,工商銀行稅前利潤213億美元,成為全球賺錢最多的銀行。建設銀行稅前利潤175億美元排名第二,中國銀行稅前利潤126億美元排名第四。
服務由被動到主動
銀行降低姿態服務客戶
對於中國銀行業來說,過去三年中,這個行業不僅從規模上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同時,行業自身的成長過程正在經歷從粗獷型向細緻型的轉變。
客戶到銀行辦理一筆業務,最少要等上1個小時,在2006年的那個夏天,銀行排隊等候難題被媒體曝光。在之後的日子裡,有關銀行服務質量較差的案例也被一一披露:櫃檯工作人員業務能力不強,出現一問三不知的情況;大廳經理不能一視同仁對待客戶,親自為VIP客戶插隊;從2008年開始,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現象引發理財經理不守行業規範、「忽悠」投資者的嚴重事件。這些案例不僅使銀行在客戶心目中形象信譽下降,同時也給銀行自身的形象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為了改變現狀,同時也為了迎接在家門口舉辦的第29屆奧運會,從2008年夏天開始,中國銀行業集體降低姿態,從小事入手,提升服務質量。與此同時,包括《北京商報》在內的多家財經媒體,持續對銀行改善服務質量進行了暗訪和報道。
最初改變的是銀行辦理業務的時間。從原來的人多時等一上午都辦不了業務,到後來20分鐘內辦完業務,再到後來客戶利用方便快捷的網上銀行,只需一兩分鐘就能辦完一筆業務,作為銀行客戶,記者也感受到了銀行的變化。
隨後,銀行理財產品銷售得到規範,從產品介紹到最終引導客戶簽訂合同,銀行員工對此進行了多次緊急培訓。與此同時,為滿足各類客戶的業務需求,銀行業還在營業大廳開設了針對簡單業務的快速辦理通道、針對VIP客戶的貴賓服務區等等。
為了更好地提升服務質量,中國銀行業協會近日對銀行下發了《中國銀行業櫃面服務規範》,作為銀行業第一個針對櫃面服務制定的規範性文件,《規範》從商業銀行櫃面服務的組織管理、服務環境、服務標準、服務操作、服務培訓、投訴處理等方面為銀行業櫃面服務建立了統一的行業標準,為各會員單位檢查櫃面服務質量、處理客戶服務事件提供了工作依據,也為客戶監督銀行網點櫃面服務質量提供了標尺。 商報記者 崔呂萍
展望未來,中國銀行業將繼續在改革與創新中前行。而作為北京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一份以財經新聞為主體、北京市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類商務日報,還將一如既往地對銀行業的發展、監管制度的變革以及客戶對銀行的需求進行及時報道,做銀行與監管層、銀行與客戶之間的紐帶。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