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社論:美國就業市場嚴峻 2012年大學畢業生前途茫茫
鉅亨網編譯鍾詠翔 綜合外電
《紐約時報》4日的社論指出,一般而言,大學畢業是邁向光明前途的關鍵一步。但是,欲振乏力的就業市場,意味幸運求職成功的大學畢業生,將面臨起薪降低的環境,其他畢業生則必須辛苦找工作,或降低標準,找不需要大學文憑但薪資也較低的工作。
縱然後來經濟回暖,許多最近畢業踏出校門的大學生可能永遠也趕不上。研究報告顯示,早期失業與低工資,會影響職場展望與一生收入。
儘管最近大學畢業生的表現依然比高中畢業生好,但數字很糟糕。過去1年來,年齡25歲以下的大學畢業生,平均失業率為8.5%,前值為9.5%,雖然有所改善,但2007年經濟衰退之前為5.4%。調整通膨因素後,2007年至2011年,年輕大學畢業生的年薪下滑4.6%,大約是2000美元。
1或2個畢業年級要補足就已經夠嗆了,若從經濟衰退計算起,5個畢業年級所呈現的,無疑是對主流認知與政策的嚴峻挑戰。
最大的錯誤認知─源自於數十年來的經濟增長,以及相對較小的經濟衰退─是大學學位實際上就是一份好工作的保證。事實並非如此。缺乏經濟擴張,必然缺少就業機會,縱然受過教育。
另一個錯誤認知是,今天失業率高掛的原因,主要是不協調─僱主找不到有技能的勞工,或勞工無意、不能到有工作機會的地方去。近期的大學畢業生,有一技之長,行動力又高,卻還是面臨高失業率的困境,再次證明缺少就業機會,主因是經濟疲軟。
過去1年來,年輕大學畢業生的平均失業率為8.5%,教育依然是獲得工作機會的誘因,相較於高中畢業生失業率高達21%。可是,未充分就業的年輕大學畢業生,意即失業、非自願性兼差以及放棄積極求職,平均值為19.1%。幾乎是經濟衰退之前的兩倍。
即便是全職員工,對許多年輕畢業生來說,也是一種降低期望。研究報告顯示,將近40%的近期畢業生,從事的工作不要求大學學位,2007年經濟衰退之前為30%。
在美國政府促進需求與經濟增長之前,包括援助各州創造就業機會、投資能源以及基礎建設,大學生等族群的處境會很窘迫。共和黨阻擋政策,宣稱縮減預算赤字比較重要,撤銷管制與富人減稅,局勢就會好轉。
傷害深,並且傷害持續。找不到一份好薪水的工作,又遇上就學貸款,意味未來有一段很長的時間經濟放緩,未充分就業與背負債務的勞工,會延後組織家庭與購買房子。大學畢業生絕非只是這場經濟衰退的間接受害者,在許多方面,大學生所接受的教育,會讓他們更有方法、更有彈性來面對局勢變化。可是,若擁有大學學位的美國年輕人不能取得成就,又有誰可以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