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在敘危機調解中的重要性
鉅亨網新聞中心
作者:《全球政治中的俄羅斯》雜志總編費奧多爾·盧基揚諾夫
我很久沒有像近幾天一樣感覺俄羅斯是這麼一個重要國家了。這些天,我在安哥拉出席了敘利亞危機會議。與會者主要是土耳其、敘利亞反對派和其它一些地區國家的代表,談的事情只有一個:一切都取決于俄羅斯,只有俄羅斯才能影響局勢。
按照共同看法,如果不是俄羅斯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否決和對巴沙爾·阿薩德的軍事援助,敘利亞興許早就發生了政權更迭,開始建設民主。這一點以各種變體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重複。而俄羅斯代表嘗試令各方關注,存在其它並不比這次要,而甚至可能比這更重要和更緊迫的狀況,但卻沒有獲得任何回應。
反對派和大多土耳其專家們解釋說,大馬士革當局注定滅亡,並將很快倒台,有時這相當有說服力。然而,同一個半月或兩月前相比,很快垮台的信心少了一些。已經連續第二年對抗“阿拉伯之春”的敘利亞當局保持相對穩定的原因何在?
首先,敘利亞存在不小的階層,他們擔心失去一些東西。按照俄羅斯的估計,阿薩德的堅決支持者占15%到20%,但還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居民擔心,任何變化都將導致更差的局面。這三分之一的居民是具有影響力的少數民族:基督教徒,包括亞美尼亞人、庫爾德人,伊斯蘭教什葉派伊斯瑪儀支派德魯茲派等。他們所有人都擔心,推翻阿拉維派(多屬什葉派)的政權、遜尼派多數上台將導致驅逐所有其他團體。因此居民將一分為二,這為長期內戰創造了先決條件,有助于大馬士革官方借口稱得到群眾支持。確實,反對派相信,少數民族將逐漸向自己靠攏,但目前這一點沒有証據。
第二,從各種情況來看,軍事力量對比不利于反對派。占領霍姆斯市是阿薩德最重的大勝利,之後國際看法輕易改變,談論當局必敗的人越來越少。
第三,阿薩德手中有地區因素。利比亞行動被宣布為北約的勝利,但之後軍事幹預的勇氣急劇變小。從一方面來說,承擔衝突主要負擔的歐洲人花錢花得過多,他們的武裝潛力有限。從另一方面來說,各處的伊斯蘭化升級,世俗獨裁政權倒台,西方對積極支持反對派力量合理性的質疑在增加。雖然“敘利亞之友”在伊斯坦布爾舉行的最後一次會晤為更積極地支持起義者邁出了重要一步,西方目前還沒有發出加快武裝的回應。
第四,利比亞的卡扎菲完全沒有朋友(卡扎菲為鄰國和其它國家帶來了諸多不快)。而敘利亞的阿薩德不僅可以指望伊朗的支持,還有俄中兩國的掩護,而且至少從伊拉克到約旦等鄰國都保持沉默的中立,而這些國家被極大的地區戰爭前景所困擾。
最後,第五,莫斯科和北京一年前棄權,批准軍事幹預利比亞的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案獲得通過,經驗導致他們現在拒絕支持哪怕是含有動武暗示的任何文件。從俄羅斯和中國的角度來說,北約和利比亞行動其它參與方粗暴濫用決議,在其掩護下公開進行政權更迭。
很久以來,俄羅斯都沒有因敘利亞問題立場受到這麼激烈的批評。莫斯科被指不僅因對暴君懷有個人好感,而且還因為武器貿易的好處而協助謀殺。不那麼情緒化的評論者們摸不清頭腦,為何俄羅斯這麼頑固地抓住一個明顯注定滅亡的制度不放,不努力使接觸多元化,為未來鋪設橋梁。然而,莫斯科的態度極其固執,不屈服于自己遭到孤立威脅的聲明。 游戲還遠未結束,但盡管什麼也沒有得到,俄羅斯此番也沒有失敗。
當然,期待同大馬士革“像往常一樣繼續做生意”是徒勞無益的。外部的壓力將繼續下去,阿薩德不被允許保留政權,雖然條件可能不盡不同。那些取代他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忠實于同俄羅斯的聯系。利比亞的例子証明了這一點。莫斯科在推翻卡扎菲一事中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倘若莫斯科在聯合國安理會中行使否決權,那麼任何幹預和革命都不可能發生。盡管這樣,新政權宣布的第一件事就是俄羅斯合同將不再得到執行。
但莫斯科現在想要的不是保留同大馬士革的合同,而是証實自己在世界事務中的地位。俄羅斯不屈從于強大的心理和外交壓力,只是為了証明,盡管失去了在中東的地位(敘利亞是最後一個親密伙伴),但俄羅斯仍然是一個大國,繞開這個大國,什麼都不可能辦到。俄羅斯外交界毫不含糊地表示,不容許通過聯合國安理會把任何幹預合法化。
而目前,離開聯合國的掩護,沒有任何人決定自擔風險,雖然反對派強烈呼籲這一點。伊拉克戰爭的經驗猶在,當時戰爭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批准就開始了。結果是,阿拉伯國家聯盟和西方剛咒罵完俄羅斯,卻又不得不和俄羅斯對話。安南計劃和聯合國安理會關于支持安南計劃的聲明主要是俄羅斯硬氣的成果。 確實,俄羅斯的能力有限,未必能做出更多的事情。
安南計劃的成功極為令人懷疑,這些工具在一年前,甚至最晚半年前早該動用。事情走得非常遠,流了太多的鮮血,各方妥協的准備為零。更何況,當局反對者們像過去一樣缺乏統一的、綜合的談判目標。
俄羅斯需要明白,如果敘利亞爆發有新力量加入的暴力,在這種相當可能的情況下,俄羅斯進一步應該做什麼。支持大馬士革官方在某些限度前是有意義的,之後可能需要考慮,如何更成功地"出售"自己的關鍵一票,假如敘利亞反對派和他們的盟友們相信它的話。
作者觀點不代表俄新社立場上述文章內容由俄新網提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