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印度糖價惡化 糖糧短缺 農民仿效巴西 但獲利有限
鉅亨網邱勤美 外電報導
《紐約時報》報導,印度糖鄉蒲那農民 SanjayGujar 家族種植甘蔗已經好幾代。去年糖價跌掉將近四成,他只好將這六英畝盛產蔗糖的土地改種香蕉。還有許多像他這樣的農民或業者紛紛轉型投資電廠或種植現金作物。然而分析師認為,與巴西相較,印度小規模農耕模式,使得印度農作的獲利始終受到抑制。
報導指出,就在 Gujar 和許多蔗農放棄甘蔗田的農作一年之後,糖價開始飆漲。就在其餘商品價格不是處在平穩亦或下跌的行情時,國際市場上的精糖價格較去年年底上揚了六成至每磅 23 美分。
在所有商品價格起落循環中,印度蔗糖「豐收-饑荒」模式,是每隔兩三年一個輪轉。
部分分析師認為,印度糖市價格波動惡化,是由於政府調控失當造成。例如,當糖價上漲時,決策者就限制出口,造成供過於求。就在政策轉向開始補貼出口前,許多農夫會和 Gujar 一樣,早已更換所耕種的農作物。
印度國家糖廠聯盟的總裁 M.R. Desai 表示,糖是一種政策商品,政府部門還不願意放棄掌控大權。
即便印度科技軟體部門前景看好,該國維繫 11 億人口命脈的農業發展速度始終受到抑制。農田耕植面積狹小、高度倚賴變化無常的季風降雨氣候,再加上政府控制手段,印度農民的生產力相對落後於巴西中國這類發展中國家的同業。
經濟學家指出印度管制出口恰巧證明,民粹政策本來意圖保護的對象,反而受到損害,這些對象就是農民和窮人。
美國採行限制進口,採行補貼措施,來協助糖產業者維持國內糖價在全球均價兩倍的程度(美國白糖售價每鎊 56 美分,高於 12 月時的 5%)。
歐洲也針對糖產業者實施保護措施。 2006 年歐盟開始改變控制商品價格的方式,它支付補貼業者,使他們停止製造高價糖產。
西方白糖政策傳統的意圖是要維護既得利益的農民和工廠。但在印度,決策者則是試圖要與貧窮階層的農民和大眾同一陣線。估計印度有 28 % 的人口處於貧窮生活水準。
此外,糖是印度食物和文化的試金石。印度人民的生活──從楓糖奶茶到香濃甜點──都與糖息息相關(據傳這個國家的甜食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罹患糖尿病症比例全球居首位)。
印度最大民營銀行集團 ICICI 旗下證券公司糖業分析師 Sanjay Manyal 表示,現在印度因人口增加,使得糖價飆漲、需求看升。
為了滿足市場,印度這個會計年度可能進口兩到三成的糖產。兩年前印度則出口了兩到三成的糖產。
為了檢視印度糖業的問題所在,產業官員表示應該將 2006 年禁止出口以抑制糖價的政策由來查明清楚。當時的政策顯然實行得太成功,在幾個月後,糖價開始下跌、農人開始後悔種植過多的甘蔗田。
印度的甘蔗農在 2007-2008 年遭遇的慘況是,負責採購收成甘蔗的糖廠甚至不願意派出工作人員到農田,包括 Gujar 在內的農民只好在自家的甘蔗田裡,把這些作物現場燒燬。
印度糖廠協會的總裁 Samir S. Somaiya 說,「原本用意良善的政策,最後竟然促成了市場價格惡化。」
而後政府試圖以補貼出口來協助農民。但此時農民已開始換種其餘農作。這因此造成了現在市場糖糧嚴重短缺。
但印度的農業部不願對此說法作出回應。
政府部門現在除了控制貿易出口額度以外,還按照每家糖廠每月銷量,計算出補貼蔗農的最低市價,同時要求糖廠低價出售一成糖產給窮人階級。最近,決策者也禁止了糖業的期貨交易。
部分官員建議放鬆管控糖價行為,但主政者擔心這將會導致食品價格高漲,因此猶豫未決。
巴西是全球最大的產糖國家。該國的糖業欣欣向榮的現況恰巧與印度呈現兩極化的對比。巴西的糖業產量和出現穩定成長,亦因足以彌補印度糖業的空缺,而在國際市場中漁翁獲利。
最近幾年,巴西已經運用國內半數以上的糖產,製造當紅新興行業生質能源需用的乙醇原料。巴西工廠和農民種植甘蔗田動輒數千百英畝。然而印度農民平均的耕種面積只有兩英畝。小規模的耕地面積讓印度農民捨不得花錢購買提高生產效率的灌溉設備,或是改採機械化的收割模式。
部分印度官員表示,已開始在國內小規模面積的耕地當中,仿效巴西農民的作法。工廠正在安裝萃取糖蜜設備,在加工後,將這些附加價值產品出售予酒廠,一小部分則作為乙醇生質燃料之用。由於印度車用柴油和汽油的價格由政府資助,因此乙醇燃料的市場需求不高。此外,印度政府不需要使用摻混燃料,如巴西和美國。
纖維或甘蔗渣後汁壓縮出的甘蔗,剩餘燃料可作為發電之用,因此印度糖廠也投資發電廠。印度南部 Karnataka 州設置糖廠 Jamkhandi Sugars 的老闆 RajivS. Kadapatti 表示,印度由於面臨能源逐漸短缺因此電費高漲。
他說,「兩年前糖市低迷讓我們無利可圖,但投資電力讓我們又有了生機。」
印度蔗農也開始從事多角化經營,舉凡種植香蕉、蔬菜和其他不受管制的現金作物。 Loni Kalbhor 是印度糖鄉蒲那城的村莊之一,這裡的居民全都在緊盯轉型獲利的機會。
改種香蕉的 Gujar 表示,期望在蒲那城工業區延伸到這片耕地之前,他能持續農耕工作至少十年的時間。Gujar 的親戚早已放棄農耕事業,他的兒女們也對種植香蕉甘蔗不感興趣。
Gujar 說,「他們將來不會從事這個行業。」「他們會和我不一樣的。」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