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期貨

國內金融衍生品發展急需提速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2009年12月4日 11:20

截至2008年10月底,68家央企涉足金融衍生產品業務浮虧114億元。專家表示,避免央企衍生品悲劇再次發生的關鍵在於加快發展國內衍生品市場。

據每日經濟新聞12月4日報道,解開央企「衍生品悲劇」的鑰匙或許就在於國內衍生品市場的壯大。

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李偉發表文章披露,截至2008年10月底,68家央企涉足金融衍生產品業務浮虧114億元。他同時也指出,不能因噎廢食,如果不讓企業從事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就相當於把它們的手腳捆起來。


既需進行金融衍生品交易,又要防控風險,央企似乎在「刀尖」上舞蹈。昨日,多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避免央企衍生品悲劇再次發生的關鍵在於加快發展國內衍生品市場。

央企對金融衍生品不熟悉

李偉在文章中披露,有26家央企是自行在境外從事場外金融衍生產品業務(OTC),且大都與交易對手私下簽訂的是「一對一」的非標準化合約,交易風險大,透明度不夠。

除此之外,更多的央企通過大型商業銀行,購買了其推介的摩根士丹利、美林等國外投行設計的相關金融衍生產品。

「本質上來說,衍生品交易是一種『對賭』的交易。」一位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人士告訴記者,國外投行專門從事金融衍生品交易,人才、交易經驗等方面遠遠領先於國內企業。相比之下,國內企業處於弱勢地位。

「客觀來說,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全球市場劇烈波動,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出人預料,這也是央企虧損的原因之一。」中央財經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韓復齡同時也強調,一些央企在對金融衍生品不熟悉的情況下,進行了這種高槓桿、高風險的投資,是風險爆發的重要原因。

然而,不能因為風險的存在就停止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李偉指出,一個好的企業,一個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必須努力規避自己無法控制的風險。審慎理性地開展金融衍生產品投資業務是避險的重要途徑。

國內衍生品市場提速是關鍵

「問題的關鍵在於,目前國內沒有這些產品,企業只能選擇國外投行。」中央財經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賀強表示,國內衍生品市場,只有一些簡單的期貨產品,而且這些產品中大都是從國外引進。

「目前,中國衍生品市場仍然處於初級階段。」一位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人士也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市場上只有一些期貨產品,期權、互換等相對複雜的金融衍生品還未出現。

中國國際經濟關係學會常務理事譚雅玲呼籲,在衍生品市場方面,中國與國外差距太大,國內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急需提速。

事實上,這種呼聲又得到加強。前證監會主席周道炯12月3日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應立足於風險控制與管理,積極穩步發展國內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並盡快推出股指期貨。

周道炯指出,由於國內衍生產品市場不發達,有一些大型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在套期保值方面不得不更多依賴境外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但是在與外資投行進行的場外交易,透明度低、流動性差,因而隱含的風險就很大。

「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是必由之路。」韓復齡表示,如果沒有衍生品,市場只能單邊上漲或下跌。衍生品市場規避價格波動風險的價值不能抹殺。李偉也指出,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經營、投資日益國際化的今天,如果不能利用金融衍生產品的規避風險和價格發現功能,無論對一個國家經濟和一個國際化的企業來說,都是巨大的風險。

「加快國內衍生品市場的發展,下一步的重點在於盡早推出股指期貨。」韓復齡同時強調,市場發展應該循序漸進,一步一步來,必須在監管到位、完善交易規則以及考慮投資者風險承受度的前提下開展。

(袁甲峰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