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日進億元土地收入地方政府如何保民生?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經濟參考報)
截至今年11月23日,全國7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收入同比增加超過100%。排在前20名的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高達6210億元,上海以821億元(截至11月23日)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名列全國第一,粗略換算大約「日進2.5億元」。網友質疑,日進億元土地收入的地方政府如何保民生?
與「保民生」南轅北轍
騰迅博主「惠銘生」指出,6210億元是一個什麼概念?筆者查到2008年全國財政收入為6萬億元,也就是說,20個重點城市收取的土地出讓金幾乎占國家一年財政總收入的十分之一。
全國各大城市收取的土地轉讓金又是多少呢?估計更令百姓瞠目結舌。假如土地出讓金大多納入了財政,那麼,是廣大購房者用羸弱的身架支撐財政收入;假如大多沒有納入,那意味著百姓買房除了交各種稅金外,還要輾轉支付天價的土地出讓金。
惠銘生說,現在,一些地方政府一邊將「保民生」當施政主調;另一方面卻通過收取土地出讓金大發土地財,這對民眾而言無異於掠奪。坑害的何止是購房者,更是阻停甚至摧毀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的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土地出讓金日進億元,這與各地政府提出的「保民生」完全南轅北轍。
在房價利益鏈條中,政府才是最大的地產商,早就不是什麼秘密。因為一些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過度依賴,不自覺地與房產商捆綁在一起,成為利益共同體,賺取的都是百姓的錢。這也恰是眾多官員動輒為房產商撐腰打氣的原因。
「土地出讓預申請模式」能否消滅地王
有媒體近日報道,上海新推出的「土地出讓預申請模式」有望經過試點積累一定經驗後向全國推廣。該模式主要包括三個環節,即:土地管理部門提前明確相關地塊的出讓條件和參數,發佈用地出讓預申請公告;用地意向者根據預公告信息提出預申請;土地管理部門適時安排宗地出讓。
上海第一財經頻道主持人馬紅漫指出,上海「預申請模式」為原本行政主導的土地銷售環節注入了市場因素,通過供求雙方較為充分的溝通,力求實現一個相對合理的土地成交價格,有助於規避以往部分開發商因競拍價位過高而最終退地的尷尬。
馬紅漫認為,土地出讓預申請制度必須要以消滅「地王」為目標,否則反而有可能成為土地出讓保價的產物,最終背離了調控政策初衷。以土地市場而言,在地方財政吃緊的客觀背景下,賣地收入仍然是其重要的資金來源。作為土地的壟斷供給方,地方政府拉抬地價的內在衝動難以避免。所以,只有從深層次改革目前的財稅體制,賦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財權,才能淡化其「土地依賴」情結,繼而切實緩解地價高企難題。
中央統籌土地出讓金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民權撰文指出,要從根本上治理當前的價格泡沫,就必須清除泡沫生成的微觀機制,徹底截斷地方政府土地財政利益與高房價、高地價之間的內在聯繫。
他認為,恰恰應該保留土地使用權出讓中的「招拍掛機制」(它確實也是國家通過地方政府向開發商獲取正常土地價值的一個有效手段),由中央財政先收繳地方的全部或部分土地出讓金收入,然後再由中央財政根據各地發展情況在全國範圍內調配這筆資金,以預算內的形式全數撥給地方。
具體做法應該是,可繼續由各地方政府按土地招拍掛機製出讓土地,但其收入全數或按一定比例上繳到中央財政。上繳比例的確定要考慮兩方面因素:一是能否起到打抑地方政府抬升房地產價格的積極性;二要防止由此而衍生出的地方政府負向激勵行為。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