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公告

MGI:東協區域整合策略完成後,2030年國民生產年總值上看6250億美元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1-28 14:31


根據此間媒體本(2015)年1月9日報導,印尼媒體引述國立新加坡大學Lee Kuan Yew School公共政策學院院長Kishore Mahbubani及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Fraser Thompson撰文之社論指出,東協10個會員國間無論在文化、傳統、語言、政治制度及經濟發展等方面均存有不同程度差異,在該情境下,如何一致推動擴展共同具潛力之發展前景,一直是過去幾10年來待克服之議題,但如純粹根據東協10國領袖表達對共同合作具企圖心之願景來判斷,東協未來發展或許仍是樂觀的。

首先,東協整合過程中最直接的動力係實施貿易關稅減免,此一措施已積極開放區域內6億人口之市場並創造生產基地,足以與全世界最大之經濟體競爭,未來東協經濟共同體(AEC)之形成並將促使東南亞在全球經濟體系進行轉型。過去幾10年來,東協之對外貿易已成長近3倍,另由於中產階級(middle class) 快速崛起與蓬勃成長,加上東協位處中國、日本與印度之戰略中心位置,跨國企業與外人直接投資紛紛湧入該地區,未來AEC將排除貨品、勞務、資本與人員之流通障礙,形成單一市場。根據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MGI)預測指出,藉由該區域整合規則徹底完成後,迄2030年東協之國民生產年總值將可達2,800-6,250億美元,部分成長動力來自當地企業版面擴及本國以外之地區,致其營運與生產成本降低超過20%,加上貨品與勞務市場直接與千萬名以上之新興消費群相連結,促進區域內消費成長,同時帶動其經濟之成長。


然而,東協10國追求成立單一市場之目標仍面臨諸多挑戰與問題,東協10國除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等5國於2010年已實施零關稅措施外,其他如外人投資與所有權比重之限制、標準與法規之不一致及關務流程之效率低落等均造成區域內非關稅貿易措施之障礙。

近來東亞區域發展情勢形成另一種新的氛圍,當中國大陸境內工資逐漸上揚之際,刻正帶給東南亞經濟體變成下一個「全球工廠」(factories to the world)之機會。事實上,若單獨以低工資作為競爭要素不足以提高人民之生活水準,東協仍需以生產力成為競爭之有利條件。目前對於柬埔寨、印尼及越南等國而言,生產競爭力仍處於劣勢,東協10國除新加坡與汶萊外,其他會員國之平均勞動生產力大約為40%,均低於中國大陸。未來東協如要真正成為「製造的發電廠」,目前呈現之低工資的經濟型態,必須重視改善廠房設施、精進生產流程及培養勞工專業技能等,以維持或提高基礎設施投資,縮短發展落差並減少物流運輸成本。

部分評論家認為,由於東協各會員國間之經濟發展程度落差過大,似難以順利地達到單一共同體之功能性組織;惟事實上,東協各國間之貿易型態多元化反而是一種優勢,儘管部分企業需要在低勞工成本的國家進行製造,而部分企業則必須前往擁有中間材生產能力之國家投資生產,以尋求獲利空間,且在東協內渠等企業亦又均能夠順利連結全世界高度發展及先進之金融與物流中心(如新加坡等國),區域內企業雖面臨競爭,但企業之專門特殊化(specialization)又呈互補作用。部分東協擁有較低所得之會員體表達擔憂,渠等恐將錯失因區域深度整合所帶來的利益,惟舉墨西哥為例,與美國及加拿大相比較,墨國自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中獲利又最多。

鑒此,上述之憂心反映出東協從1967年成立至今所面臨之同一問題,即東協所有基本決策均是由上而下(top-down),並非由區域內民間與企業所決定。按MGI調查研究顯示,東協區域內企業領袖對於東協整合後之商機瞭解仍屬侷限,環顧全球之趨勢顯示,當一個組織之會員其民主性愈強烈時,該組織實施之政策更應尋求民眾(意)支援,有助凝聚內部團結,因此東協領導人必須致力進行溝通,俾利整合過程與衍生之效益。

綜上,作為一個區域性組織,東協並未如歐盟(EU)會員間擁有深厚的制度化關係與基礎設施連結,亦無北美地區已建立無縫隙的供應鏈,促進貨品之流通無阻;但如東協能夠遵照AEC藍圖之計畫大綱逐步實施,階段性達到其設定之願景目標,相信其總效益將遠遠超越目前已達成之部分。(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