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黃金反抗紙幣的"陷害"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印度央行「接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售金」403噸計劃份額的200噸(大約67億美元),且以每盎司1045美元「接盤」,這一數字遠遠高於此前預期的850美元。「售金」行為原本對金價產生「抑制」,但價格上的出乎意料卻成為金價堅挺的一個支撐,導致期貨金的價格突破1090美元,黃金是唯一一個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後突破原紀錄高位(1033美元)的金融品種。

對於很多智商低下的主流經濟學家(凱恩斯主義者)而言,他們將民間對黃金的熱衷貶低為「無知」,認為黃金沒有任何價值。凱恩斯也是這副嘴臉,他認為黃金是「野蠻的遺跡」,將「拜金者」蔑稱為「gold bug」。黃金作為幾千年在貨幣競爭中勝出的品種,在凱恩斯主義者的眼裡只配用於「首飾、裝修、敬佛、殯葬」,凱恩斯主義者虛構了大量「黃金帶來經濟衰退」的醜陋見解,無非是想擺脫黃金對貨幣當局潛在的威脅力,讓整個世界都處於氾濫的紙幣體系而「敢怒不敢言」的乖乖順從之中。

我們不想過度強調宋鴻兵式的「貨幣戰爭」思維,但在黃金問題上他的確「誤打誤撞」同我們奧地利學派形成了默契。我們對黃金的鼓吹恰是認為它可能對紙幣體系形成足夠的約束,並迫使各國央行能夠反省其愚昧之處,而走上正確的軌道。但現在各國央行似乎都以為他們能對抗市場的潮流,主要的經濟體還是不想收斂貨幣並自認為可以用售金來控制金價。繼IMF之後,英國、美國、奧地利、葡萄牙以及瑞士都會拋售一些黃金,也許他們可以控制一些價格波段。但是從1998年黃金「漲潮期」以來,這種對抗都以黃金不斷取勝而告終,過去十年是各國央行減持黃金力度最大的十年,世界央行黃金總持有量從33500噸下降到29000噸,但金價從不到300美元狂飆到1090美元。央行們自以為他們可以在「高位拋售」,最終發現其實都是在「低位割肉」。我們相信,IMF或者其他央行的拋售黃金都會引來強大的「接盤」,這其中包括印度和中國央行,也許IMF剩餘的203噸出售計劃將被中國人納入囊中,中國明智地在6年時間內將黃金儲備提高了150%以上。

為什麼黃金會創出新的紀錄?按照凱恩斯主義的思維,這是沒有道理的,黃金在反通脹方面連國債都比不過,更不要說石油了,但石油沒有上升到140美元的紀錄以上,現在還在80美元附近。顯然,凱恩斯主義者僅僅是群擺弄經濟模型回歸分析的匠人,他們沒有任何社會—經濟結構性互動觀念,他們總認為回收貨幣就像印刷紙幣一樣容易,他們總認為通脹的成本要遠低於經濟增長的成本,他們總認為繁榮是可以通過貨幣氾濫價值紊亂來獲得的,他們總認為經濟問題始終是經濟問題和技術問題,經濟問題不會轉變為社會問題。而奧地利學派則不這樣看,整個世界已經被紙幣體系「陷害」了,當大量的貨幣放出來之後,如果維持經濟則需要用更多的貨幣來補充,否則「人造的增長」就會收縮,而那些既得利益者就會大叫「經濟還沒有穩固,不能半途而廢」,於是貨幣投放再次被古怪地「加碼」了,最終的結果很簡單,社會危機發生了,民眾無法忍受失業率下的通脹吞噬,他們用左翼式抗爭、社會性動盪來反擊貨幣當局的無恥行徑,而對於富人和軟骨頭的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而言,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收拾「金銀細軟」,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等價物,將手頭上的紙幣拚命置換掉,黃金將用悲劇的方式建構出前所未有的「


上一次黃金高點發生在1980年,當時西方世界被高通脹折磨,社會動盪不斷,加上蘇聯入侵阿富汗,國際局勢急轉而下,黃金達到了875美元以上的高位(折合現在購買力大約高於1600美元),黃金風潮也迫使西方世界不得不讓保羅·沃爾克式的人物掌局,紙幣體系得到收斂,央行重視責任,於是人們又安靜下來,安居樂業,黃金「欣慰地」下跌。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