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回歸求變革 台積電“二次創業”應對危機
鉅亨網楊祺 上海
6月16日消息,台積電近期宣佈了兩條重要的人事任命:首先是離任四年的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重新擔任公司CEO,同時兼任現有的董事長職位;其次是蔡力行卸任CEO一職,轉而擔任台積電新成立的“新事業組織”總經理,直接向張忠謀彙報。
“我的任期沒有時間表。”張忠謀在記者會上表示。
台積電的新人事佈局迅速引發了各方猜測。有業內人士認為,張忠謀“再次出山”是台積電為應對全球經濟衰退、提振信心的舉措。在此之前,包括鴻海創始人郭台銘、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等在內的“大佬”級IT企業掌門人,均因金融海嘯打消了隱退計畫,重新出山。
然而,若僅把張忠謀的回歸,視為台積電應對金融危機之舉,顯然又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事實上,儘管最近幾季訂單急速下滑,業績飽受壓力,但其相關財務指標卻顯示,台積電仍擁有強大並且穩定的現金流,抗風險能力較強。即便張忠謀去年底接受媒體採訪時,多次強調此次金融海嘯的嚴重性,他也未表示出任何複出的意願和打算。
在張忠謀“突然回歸”背后,一個不能忽略的細節是蔡力行的任命——“新事業組織”總經理。根據台積電公司的介紹,該新事業組織將負責拓展晶片製造以外的新業務。這意味著,在全球晶片產業即將步入“成熟週期”之際,這家素來強調專業性晶片代工的公司,或將謀求重要戰略轉型,嘗試進入其他業務領域。
從某種程度上看,張忠謀的回歸,正標誌著台積電公司“二次創業”的開始。
“我這次再度肩負起台積電公司總執行長的職務,完全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張忠謀對媒體表示,其這次回來是為了幫助台積電“穩住本業”,而對于蔡力行的安排,也“絕不是降職”。
作為“大器晚成”的典範,在全球晶片產業,鮮有人不知道張忠謀。他35歲擔任美國德州儀器公司積體電路部總經理,36歲升任副總裁,41歲成為該公司主管全球半導體部門的資深副總裁。56歲時,張忠謀回到中國台灣地區一手創辦台積電,僅用20年時間,台積電便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企業。
對中國台灣地區電子業而言,張忠謀的貢獻不僅在于創辦出了一家“全球最大”企業,還在于其開闢了將晶片設計和生產分離的“專業晶片代工”的全新商業模式,將中國台灣地區引入了全球電子業發展的新高潮。
在台積電以后,專業晶片代工業在中國台灣地區迅速發展起來,並由此帶動了上游晶片設計和下游晶片封裝測試業,這使得半導體迅速成為中國台灣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張忠謀也因此被譽為“台灣半導體教父”。
2005年6月,張忠謀退出台積電,順利將權杖交予其一手培養起來的接班人蔡力行。蔡力行曾在惠普美國總部任職8年,1989年加入台積電。對于這位一路從普通技術人員升遷到最高決策層的弟子,張忠謀曾高度評價說:“能力與經驗十分優秀,是台積電公司下一任總執行長的不二人選。”
蔡力行就職后,張忠謀只作為台積電的“精神領袖”而存在,除了定期與高層主管碰頭,他把更多時間花在了演講、讀書以及自己喜愛的古典音樂和文化上。
張忠謀重任CEO后表示,台積電過去專注代工本業,但半導體產業成長趨緩,三年后最多也只會回復到2008年的水準,未來即使景氣稍好,成長也有限。為找出未來成長之道,台積電決定建立“一個或是多個”新事業,交由蔡力行負責,正因為新事業的重要性,所以“一定要派最優秀經理人專心投入”。
在當天的記者會上,張忠謀不停強調發展新事業的重要性。對于行事向來保守、穩健的台積電來說,這個“只有方向,沒有細節”的新組織迅速成立,的確有些“不按常理出牌”。不過,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急迫性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台積電面臨的產業增長困境,而金融危機則放大了這種困難,加速了張忠謀進行變革的決心。
台積電的客戶之一ADI的亞洲區副總裁Howard Cheng說,對于專業代工企業,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來自于驅動產業增長的摩爾定律(積體電路晶片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價格則相應降半)的“失靈”。
Howard Cheng表示,過去幾年全球發展的趨勢表明,工廠產能取決于製造出更小線寬的產品,但是這種情況未來將會發生改變,未來產品應用等其他“超越摩爾”的因素對于產業驅動的力量將越來越重要,這對以製造工藝見長的代工企業並不利。
張忠謀表示,半導體已經變成人類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相信全球半導體市場仍會持續擴充,但成長力度會因為產業更趨于成熟而放緩。預計2012年之后,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年複合成長率大約只有5%,雖然專業代工成長率比整體產業水準稍高,但是2012年后大約也只能達到6%的增長水準。
這正是台積電要積極拓展新事業的重要原因。對台積電來說,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無疑是這種產業增長困境的“放大器”,這在台積電過去幾季不甚樂觀的財報已有體現。
以反映訂單行情的“產能利用率”為例,去年以來,該公司產能利用率便節節走低,在今年第一季度更是創下40%的歷史新低。第二季度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產業振興計畫的陸續出台,台積電收到不少“急單”,情況才有所好轉,但也未能回升至金融風暴之前的平均水準。
“我相信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全球半導體產業正以‘稍微向左旋轉的L型’緩慢展開復蘇,只不過這條復蘇之路將會非常漫長,預計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營收要等到2012年才可能回復到2008年的水準。”張忠謀說。
“這不是一個好消息。”有業內人士認為,張忠謀回歸台積電,從某種程度上表明了未來幾年半導體產業形勢的嚴峻性,這對半導體業者來說是個值得警惕的信號。
面對行業整體增長趨緩的現實,張忠謀顯然已開始思考解決之道。三個月前,台積電將負責中國大陸業務的總經理趙應誠調回台灣,組建新事業部門。從現在看來,這或許就是台積電尋求變化的信號之一。
張忠謀以2008年台積電的營收為100億美元做基礎,假設不開發新事業而只依靠專業晶圓代工,在2012年-2018年間,以可預計的增長水準計算,到2018年台積電的營收規模大致為140億-150億美元。也就是說,未來十年,公司營收將增加40%-50%,年複合增長率為3%。假設開發新事業,保守估計新事業在2018年創造20億美元的營收,未來十年公司的複合增長率將達到4.5%。
“年複合增長率從3%提高到4.5%,代表50%的成長,相信投資界對公司股價和市值的評價將大大提升。”張忠謀說。
那麼,決定進入“新事業”的台積電,將選擇何種進入方式?此前台積電的競爭對手台聯電則通過成立若干晶片設計公司獲得了豐厚的投資回報,台積電是否會效仿聯電進行相關股權投資?台積電未來又會介入哪些業務領域?
“我們建立自己的新事業,不以投資回收作為目的。”張忠謀說,如果一定要舉個例子,思科公司以及英代爾公司,通過並購或投資的方式來建立自己事業的方式值得參考。
對此,台積電新事業組織總經理蔡力行表示,新事業究竟是何事業尚未定案,但是希望未來新事業的發展能夠與台積電公司目前的本業有些關聯,目前公司較為關注“綠色能源相關產業”,已經對太陽能以及發光二極體(LED)相關產業做了一些研究。
台積電公司相關負責人對外表示,台積電選擇進入新領域主要會考慮兩個因素,一是能否與公司現有技術、市場等資源結合,比如現有的太陽能和LED產業,就是跟現有的晶片代工業務有些關聯的;另外,公司還要重點考慮財務能力,同時,不排除以並購的方式進入一些領域。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