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黃金20年的想象力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對于保險,人們曾帶著愛恨交加的復雜情緒。
過去談保色變:保險代理職業素養參差不齊,保險和“傳銷”同質化,淪落到“忽悠”著賣;付了保費卻僅得到對“或有風險”諸多條條框框下的一紙承諾。
2000年前后,情況發生了改觀。收入的增長推動需求層次的提高,銀行銷售渠道的出現比個險代理人的推銷增強了可信度,而最重要的是人們逐漸意識到保險其保障的本質功能。來自投保人結合實際需求的主動尋保,令保險一躍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朝陽行業之一,底氣十足地保持了年均30%左右的增速。其中,壽險保費從2000年到2008年復合增長率為29.6%。而亞洲、歐洲和北美壽險市場同期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則分別為4.1%、9.7%和3.8%。中國成為亞洲第二大人壽保險市場,全球排名第六。非壽險保費也持續了近26%的年均復合增長,中國市場位居亞洲第二,全球第十。
保費收入是保險公司經營的基礎,而利潤實現主要依靠投資收益。隨著投資渠道的不斷放開,保險投資也逐漸進入各個領域。債券投資和存款為保險公司帶來穩定收益;股票和基金投資分享資本市場盛宴;不動產、非上市公司股權等方向的投資,既能提高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也能增強利潤的穩定性。
中國保險市場還遠未飽和,行業發展前景誘人。伴隨著我國的“人口黃金年代”,到2030年前的20年,中國壽險業的規模和資產積累速度都將處于鼎盛時期。20世紀60年代-70年代中期的新中國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還未步入老年,他們的保險需求和收入均處于上升階段,而到期賠付支出占保費收入則低至10%-20%,現金流入持續超過現金流出。若中國的壽險深度在2030年達到當前的全球平均水平(4.2%左右),則未來20年壽險保費的復合增長率比名義GDP的增長率高近2個百分點。同時,蒸蒸日上的小康生活,也會將財產稅、車輛保險等各種非壽險險種,推向需求前沿。
可以預見,中國保險業仍將以每年20%~30%的速度高速增長,諸多現有大型保險公司也可能成為中國保險業的“百年老店”,他們將不僅為投保人提供財產和生命保障,也將為股東持續創造財富和價值。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