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外資壽險份額劇降?友邦跌落神壇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8-02 10:52


據統計,自2004年中國保險業全面放開至今,外資壽險公司市場份額在2007年達到過一個短暫高峰后,逐年下降。目前,外資壽險的市場占有率從高點的8%一路下滑至5?%,三年時間市場份額縮水3%。

據投資者報8月2日報道,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在其他行業幾乎屢試不爽的定律,在保險業卻是另一番景象。

外資壽險公司弊病在7年之癢的時候集中爆發。自2004年中國保險業全面放開至今,外資壽險公司市場份額在2007年達到過一個短暫高峰后,逐年下降。根據《投資者報》記者的統計,外資壽險的市場占有率從高點8%一路下滑至5?%,三年時間市場份額縮水3%。

國有保險公司清理四類“小金庫”?前途渺茫,外方股東開始出售手中股份,海爾紐約、恒安標準、光大永明等外資壽險公司紛紛變身中資公司。金盛人壽、信誠人壽盛傳也在調整股東結構。


記者注意到,在整體外資壽險縮水過程中,招商信諾、瑞泰人壽、中航三星、聯泰大都會、中德安聯成為降幅最大的五家公司,幅度均超過60%。

市場份額下降

2004年12月11日,中國保險市場大門對外打開。

安聯、安盛、美國大都會、紐約人壽等海外保險巨頭紛紛進入中國市場,躊躇滿志。但是7年過去,外資壽險公司的市場表現與外方、中方合作者,以及市場的期望都大相徑庭。既做不到,也做不強。

《投資者報》記者梳理了近7年的保費規模,發現壽險公司在2007年到達一個高峰后總體呈下滑趨勢,每年會因資本市場的波動有所起落。

2007年外資壽險占到總壽險市場的7.9%,到2009年外資壽險份額縮水至5.2%。2008年,因金融危機和A股的巨跌,市場份額一度下滑至4.9%。

從保費規模也可以窺見外資壽險發展的頹勢。保費收入從2004年的84億元猛增至2007年的396億元后,就再也沒有達到高峰。2008年,降至360億元,2009年,保費規模有所回升,達到426億元。

而過去三年中,中資壽險公司的保費規模呈直線上升狀態。2007年,4553億元;2008年,6976億元;2009年,7718億元。

外資壽險最為輝煌的年景在2005年。當年,中意人壽接到來自中方股東中石油200億元的團險保單,這帶動了整個外資壽險市場的份額,市場份額飆升至8.9%。但是現在看來這僅僅是個一錘子買賣,并不具備可持續性。

友邦神話墜落

對于外資壽險公司來說,友邦保險(簡稱友邦)稱得上是一個標桿。從最早進入中國市場,到連續多年占據外資壽險的第一把交椅,友邦成長的故事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

即使是標桿,從所占的市場份額來看,友邦近幾年來卻一直在滑落。2007年,友邦保費達到89億元,市場份額達到最高峰,為1.8%。2008年,保費收入降至75億元,市場份額為1.03%;到去年保費規模略有提升,但是市場份額仍然下降,降至0.99%。今年前五個月,友邦更是從外資壽險保費規模冠軍的位子退了下來,市場份額僅占到0.63%。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王穩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友邦的滑落,更多的源于市場的擔憂??出售亞洲保險業務AIA會對公司管理團隊和客戶造成不安和動蕩。盡管英國保誠集團收購失敗,但公司客戶還是流失了不少。

記者注意到,除了外資老大友邦在滑落,招商信諾、瑞泰人壽、中航三星、聯泰大都會、中德安聯也在快速下滑。這五家成為市場份額下降最快的公司,下降幅度分別為78%、76%、75%、73%、64%。

對于公司壽險規模下滑的原因,《投資者報》記者向上述公司發去采訪提綱,沒有得到正式回答。

一位外資壽險公司的內部人士和記者私下交流時辯解說,由于外資和中資壽險產品的經營策略不同,不會關注保費規模的變化。還有一點,外資壽險公司產品多以直銷為主,加之分支機構比較少,產品的收入自然難以跟上。

“合資病”纏身

外資壽險公司從一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就存在著先天性不足。主要的弊病在于外資壽險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必須采用合資的模式。

中央財政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合資公司兩方股東在管理文化、公司發展戰略方面常常有不同的理解,“一山難容二虎,合資公司往往陷入內訌。”

舉例說,目前正陷入“去外資化”漩渦的信誠人壽,剛離職的CEO陳嘉虎就在給全體公司高管郵件中表達了對內耗型權力斗爭的無奈。

郝演蘇還提到一點,合資公司不僅僅要對付內訌,而且還面臨著諸多限制。同中資保險公司相比,外資保險公司在分公司等分支機構數量、某些業務方面都有種種限制。

郝演蘇對于外資壽險目前面臨的問題憂心忡忡。“明年就是入世10周年,銀行業對外資已經全部放開,合資、獨資都可以自己選擇,為何保險業卻不能放開?”

“擔心外資拿走百姓的養老錢,完全可以在制度層面給予安全保障。”郝演蘇說。

除了制度層面的問題,王穩還提到和外資公司的產品結構有關,這也是外資壽險保費規模會在2007年成為一個分水嶺的原因。

外資壽險公司的業務重點主要是理財型保險產品,尤其是投連險、萬能險等產品。2007年,隨著資本市場的大牛市,投資險業務受到追捧,整個壽險公司的業務隨之大幅度提高。但此后的兩年時間,由于資本市場由牛轉熊,再加上新的會計制度的實施,投連、萬能險產品逐漸被邊緣化。而中資壽險公司大力發展保障性產品,其保費增長并不受資本市場環境的影響。

“去外資化”以退為進

困則思變,在歷經7年之癢后,外資壽險公司紛紛“中資化”。

近期,工商銀行正計劃購買金盛人壽七成的股權,原有兩大股東安盛和中國五礦集團持股比例降至30%。如果能夠順利實施,金盛人壽將從合資保險轉身為中資保險。

除了金盛人壽,信誠人壽也傳出股權變動的消息。信誠人壽的中方股東中信集團有意提升中信集團在信誠人壽的股權比例,并將信誠人壽總部由廣東遷至北京。

去年,已經有兩家保險公司完成了中資化,即光大永明和恒康天安。光大永明中外股東的比例由原先的50:50變更為光大集團可控股權為80%,加拿大永明金融集團只繼續擁有20%的股權。美國恒康國際公司將所持的恒康天安股權分別轉讓給4家中國企業,全面撤資。

去外資化已經漸成潮流。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告訴《投資者報》記者,這也許是外資股東一個以退為進的方法。外資股東將部分股份轉手給中方股東,持資比例降至25%以下,成為中資壽險公司,“如果公司業績表現出眾,外資股東還可以通過增發等方式重新拿回股權。”

從目前來看,更換外方股東的光大永明經營業績可圈可點。今年前五個月,光大永明保費為27億元,占總壽險市場的0.54%,在外資公司中排名第三。而2008年,公司的市場份額僅有0.2%,排名第11。

(袁甲峰?編輯)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