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風險"高端"營銷國際再保巨頭入局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經濟觀察報)


投資收益空間收窄,承保利潤下滑令保險公司備感償付能力困惑之際,國際再保巨頭加速了「佈局」中國的腳步。

近日,慕尼黑再保險集團(下稱慕再)與瑞士再保險集團(下稱瑞再),相繼在北京召開有關如何充實資本金的CFO(首席財務官)及CRO(首席風險官)小型高端論壇上表示,分保可緩解其償付能力危機及盈餘所承受的壓力。

與此同時,據透露,中國保監會擬推出針對投資的風險資本考量標準,加之正在全面推進的保險分類監管,這更讓國際機構「嗅」出了其中的商機。

慕再風險模型


「過度依賴資本市場,投資風險被不斷累積與放大,一旦到達某種臨界點,可能會造成資本風險在某一時期集中爆發,因此,險企需要有一套個性化的風險模型。」5月22日,慕再首席風險官Oechslin博士表示。

這也是包括慕再在內的國際再保集團之最新營銷術——制定風險管理解決方案,自上而下,從源頭上校正風險管理策略。

曾任職於麥肯錫國際咨詢公司、作為國際金融風險學會(IFRI)以及德國保險協會(GDV)風險管理委員會會員的Oechslin透露,慕再正因為有了自己的風險模型,才令其在本輪金融危機中處於有利位置。

在「9·11」事件中,慕再曾損失了25億美元。但由於過份依賴資本市場,導致其在2001至2003年初的投資損失高達100億美元。

「這恰是過去的慕再忽視經濟資本風險、過度依賴投資收益的結果——幾令公司陷入危機。」Oechslin說。

2003之後,慕再調整戰略,降低投資風險,將營利重心轉向核心承保業務;並開始構建風險管理機制,設立CRO職位等;包括建立風險模型,對自身的風險容忍度進行明確量化和界定,將諸如市場、信用、投資、商業和運營等風險予以量化,防患於未然。

其時,慕再有三個經驗,如價值回歸,轉向追求承保利潤;大幅削減投資風險;加大風險管理方面投入等均源於慕再的風險模型。因為,其風險模型使慕再對自身的風險容忍度做了明確的量化與界定。

在Oechslin看來,保險公司惟有通過風險模型對自己的承保風險瞭解,才能夠有效調控自身的業務。他認為,保險公司首先必須建立風險管理體系,設置CRO職位,設計風險模型,並且公開數據與信息;風險管理的構建由上至下;但現實中,有不少保險無法做到,其風險管理完全隔離——在22日的CRO研討會上,這點讓Oech-slin感受至深。

瑞士再保險亞洲結構性(再)保險解決方案團隊的ChristianWertli則預計,中國保險公司在未來幾年將需要更多的資金,目的在於,滿足監管機構的償付能力要求;確保有足夠的償付能力來承保業務。

Oechslin指出,作為一家金融機構,永遠別忘記資本風險,即便是在經濟上升階段,仍需保持充裕的過度資本。

中國策略

顯而易見,經營環境加上政策環境令國際再保巨頭們競相將業務重心移至中國市場。

「由於未受到太多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在全球再保險地位有所提高外,續保需求也在提升;廣義而言,保險公司的資本來源正在萎縮,但一個很聰明的做法就是再保險。」近期,攜投資官等一行人來到北京的慕再首席財務官佐格·施耐德亦表示。

不過,施耐德並不滿意其目前在中國再保市場的整體利潤狀況。

施耐德認為,雖然慕再提供的保險產品線很多,但前提是保證承保風險的合理價格;而客觀情況是,慕再的整體利潤表現不盡人意。「由於市場過度競爭,保險產品價格低於風險承擔價格。」

「我們再也不想承擔過高的信用投資風險了。」施耐德說。

他坦言,慕再無法承諾投資者短期內得到高收益;因為就業務性質而言,任何收益的前提是接受風險,但慕再可以承諾——市場疲軟時,慕再股價表現好過其他同類公司。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遊說中國投資者成為慕再股東也是施耐德等人此行中國目的之一。

「非常歡迎中國投資者投資慕再的股權,從地域分佈看,慕再股東的70%來自德國之外;如歐洲、美國,現在則希望中國也成為其中的一員,因為,我們需要一個長期戰略投資機會,來與東方文化契合。」施耐德說。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