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經院:台灣失業問題嚴重 失業人口趨向年輕與高學歷化
鉅亨網記者盧冠誠 台北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今(5)日表示,跟之前經濟衰退不同,此次金融海嘯發生後,台灣失業人口的特徵已經趨向年輕化以及高學歷化,失業已不像過去是中年人或中低學歷求職者較會遇到的問題。
根據主計處最新調查,9月失業人數為 66.1萬人,失業率高達 6.04%,受失業影響人口 139.2萬人,若再加上想找工作而未找工作者,則廣義失業率高達 7.49%。
台經院院長洪德生表示,失業問題的確相當嚴重,就業市場的復甦速度將對台灣未來經濟成長投入不確定因素,由於受到國際金融海嘯的衝擊,造成失業率節節攀升,景氣預估在今年第 4季以及明年第 1季有效復甦,失業率也可能因此有所改善。
不過,洪德生提醒,明年第 3季如果國際景氣再度趨緩,以及我國就業方案沒有持續推動,再加上畢業生陸續投入勞動市場,則失業率有可能再度攀高。
龔明鑫指出,今年 1-8月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所造成的失業為最多,較前 1年同期增加 156%,從過去經驗來看,在景氣循環後,失業率及人數就是降不到原先的低水準。
龔明鑫舉例,1998年台灣本土性金融風暴前,關廠失業人數不過 7萬人,之後歷經 2001年不景氣,2002年最高單月達到 27.7萬人,之後最低也沒有低過 11萬人。
台灣失業結構主要為循環性失業以及結構性失業,龔明鑫表示,台灣為出口型經濟體,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打擊很大,外需不振,出口下降,整體經濟活動下滑,失業率攀升影響消費,在高失業率以及低新資的負面衝擊下,家庭購買力削減,民間消費欲振乏力,必定拖累景氣復甦,失業率降低更難,形成惡性循環。
結構失業方面,龔明鑫指出,由於產業外移嚴重,導致中、低技術勞工的工作機會大量減少,大量基層勞工失業,結構性失業易升難降,為當前棘手的失業問題核心,而且遭受裁員者缺乏轉業能力,必然淪為結構性失業族群。
龔明鑫進一步表示,台灣目前是以資本密集產業為主,由於這類產業勞動投入係數低,在景氣復甦開始,所創造的就業機會有限,而且結構性失業不易隨景氣復甦而減少,導致失業率依然居高不下。
要如何改善失業問題,龔明鑫認為,要了解產業未來發展方向所需的專業人力,尤其是跨領域人才與國際化能力的養成,配合國內人才培育政策,以創造新興就業機會。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