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鉅亨看世界─雷曼的最後一刻

鉅亨網


去 (2008) 年 9 月,那個決定性的周日,英國財相 Alistair Darling 在家中與美國財長 Henry Paulson 通電話。那整個周末,Paulson 都待在聯準會 (Fed) 的辦公室沒回家,苦思如何挽救美國首屈一指的投資銀行雷曼 (Lehman Brothers),使它免於倒閉的命運。

趕在周一早晨,美國金融市場開盤前,Paulson 必須知道,Darling 是否同意讓英國巴克萊銀行 (Barclays)至少接管雷曼的部分資產。但這答案讓 Paulson 失望了,因為英國方面雖然銀彈充裕,但開出的條件卻十分嚴苛。

Darling 想知道,有什麼誘因讓巴克萊想接收因次貸嚴重虧損的雷曼,而 Paulson 又是否願意用美國納稅人的錢做為財務擔保,來促成這筆交易。巴克萊也了解,如果它想接傷痕累累的雷曼,必定需要這筆資金,才可能完成交易。

帶著苦澀,Paulson 無法應承 Darling 開出的條件。而這個周末,則成了讓緩緩悶燒的金融危機全面爆發的關鍵點。


當時,雖然已經到了最後一刻,英國財相、央行和財政部官員們仍認為,美國最終必定能夠找到拯救雷曼的方法。而如果 Paulson 知道會有今日的局面,他必定會直接把雷曼國有化,不會讓它就這樣倒閉。

■昂貴的代價

直到 2008 年 9 月 15 日之前,在長達一年的金融危機中,政府透露的態度一直都是必定伸出援手:英國將北岩銀行 (Northern Rock) 收歸國有;美國聯準會則為貝爾斯登 (Bear Stearns) 牽成收購案。

不過,在 9 月 15 日後,每家銀行都處於倒閉風險中。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恐慌,銀行股價劇降、信貸活動乾涸,為了不讓全球金融體系崩潰,各國政府也被迫放棄原本崇尚的自由市場法則。

歐洲的市場觀察家很快發現,原來美國並不知道該如何拯救雷曼。英國《衛報》報導,早在 2007 年春季,英國曾經對美國、瑞士、荷蘭等 3 國提出召開金融高峰會的邀請,並計畫在會中討論,該如何應對大型跨國銀行可能破產的潛在問題。

但因缺乏美國的配合,這場峰會不了了之。現在看來,這可是個代價相當昂貴的錯誤。這場危機的規模遠超乎美國財政部與聯準會的想像,他們雖好不容易讓投資銀行美林 (Merrill Lynch) 免於倒閉,但卻帶來了自 1930 年底大蕭條之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雷曼員工抱著裝有私人物品的紙箱步出辦公大樓,北岩銀行門前排著長長的擠兌人龍,這兩個畫面成了 2008年金融危機最經典的寫照。

負責金融市場穩定的英國央行副行長 Sir John Gieve,嚴厲批評美國當局的救援行動,是「悲劇性的錯誤。它使人們對當局掌控金融危機的能力喪失信心,而這場危機改變了全局,也證明代價極為高昂。」

雷曼宣布破產的同一天,英國最大抵押貸款商蘇格蘭哈里法克斯銀行 (HBOS) 也發布瀕臨破產消息;10 月初,陷入危機的則是皇家蘇格蘭銀行 (RBS)。

■第二選擇

雷曼的問題已經縕釀 1 年才真正爆發。它不但與崩潰的美國次級貸款體系關聯甚深,美國雷曼母公司更有複雜的交易網絡。英國雷曼子公司設在倫敦新金融區金絲雀碼頭 (Canary Wharf),雇有 5500 名員工。它是倫敦股市最大交易商,旗下的經紀部門也對倫敦金融城有很大影響力。

但 9 月 12 日星期五,雷曼已經岌岌可危,謠言在華爾街傳得沸沸揚揚,對手也停止與其來往。11 日,Paulson 為了挽救它,急召英國巴克萊執行長 Bob Diamond前往紐約開會,看是否能為雷曼找到一條生路。

Diamond 非常希望接手雷曼,於是和同僚 Rich Ricci飛往紐約與會。Ricci 透露,雖然巴克萊對雷曼有興趣,但擔心當初競購荷蘭銀行 (ABN Amro) 的事件重演,只不過被當成哄抬價格的工具。

確實,巴克萊原本並非 Paulson 的首選。在這個決定性的周末,Paulson 計畫先為美林找到買家,再確定哪家銀行願意接手雷曼,而 Paulson 原本也希望讓美國銀行(BoA) 併購雷曼。12 日,BoA 決定收購美林,Paulson 轉而找上巴克萊。

■出不起的擔保

在 13 日星期六,Paulson 所遇上的難關是華爾街金融機構均不願伸援手,因為在嚴重虧損之下,大家都已人人自危,無力再援助另一家受傷更深的機構。況且,英國當局對巴克萊接手雷曼的先決條件,就是美國方面必須拿出夠分量的財務擔保。不管來自企業界或財政部,若沒有擔保,英國決不同意此收購案。因為英國銀行界亦短缺資金,而雷曼一案,實際上也超過巴克萊的能力範圍。

對於巴克萊想透過收購雷曼優良資產來介入華爾街金融戰局的方式,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 (FSA) 執行長 Hector Sants 也在 13 日當天與巴克萊執行長 John Varley 談話時說,若沒有美國的財務擔保,此案是不可能進行的。

這一點成了雙方談判的重點。然而 Diamond 或許並沒有好好說明英國方面的疑慮,只強調希望以「對的價格」進行交易。這使 Paulson 認為 Darling 是此宗交易的破壞者,並指責他拒絕「讓美國銀行的癌症進入英國」。

但 Darling 辯解,當時他知道許多英國銀行都處於危機當中,也不曾說過那樣的話。他最關心的是金融的穩定性,「如果英國銀行要介入,我們需要知道他們這麼做的目的為何。」

周六晚餐時刻,雷曼英國子公司總監 Tony Lomas 接到會計師事務所 PricewaterhouseCoopers 來電,告訴他雷曼英國子公司得準備申請破產了。而同一時期,英國央行副行長 Gieve 也接到了同樣的訊息:雷曼有倒閉的危機。

14 日星期天到來,英國方面仍抱著一絲希望,認為雷曼應該會得到援助。Darling、Sants、Gieve 與 Diamond都對 Paulson 抱著信心,認為他最終仍能籌集 FSA 所要求的財務擔保,促成巴克萊對雷曼的收購案。

不管巴克萊是否決定出價,英國財長都要求,由 FSA 所開出的擔保條件必需被達成。但最終,他連反對的話都不必說,因為巴克萊已經發現雷曼是顆燙手山芋。

巴克萊的計畫是這樣的:當 Ricci 與 Diamond 了解到,雷曼資產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無法流動的非現金資產,它們會轉為壞帳,然後由華爾街其他公司承擔。至於剩下的優良資產部分,就由巴克萊收購。

不過到了星期一,巴克萊被要求保證會履行與雷曼的交易,但這需要股東的同意,而巴克萊需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取得股東同意並做出保證。且同時,美國政府也不準備提出財政擔保,至今,Ricci 仍不了解為什麼美國政府不肯這樣做。

■轟然殞落

在英國的 14 日中午,McCarthy 和當時的紐約聯儲主席Tim Geithner 取得聯繫。不久,Varley 告知 Sants,巴克萊不談判了;下午,Lomas 和會計師事務所小組已經來到金絲雀碼頭的辦公大樓。雖然紐約方面還在為此事努力,但英國雷曼的高層主管已然準備面對最糟的狀況。

雖然是星期天,董事會成員全都來到辦公室,開始準備聲請破產所需的資料。氣氛緊張而忙碌,超過 50 位雷曼經理人也都前來協助。但董事會不希望交易員們知道公司準備破產的訊息,因此他們得非常小心地與經理人交談,在不讓他們起疑心的狀況下獲取所需的資訊。

經理人們全都密切關注紐約方面的訊息,等到最後確定聲請破產的消息傳回倫敦,鬧哄哄的辦公室陷入死寂,大家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在一片安靜中思考「破產」這兩個字代表了什麼意義。

隔天,英國金融市場也因為雷曼破產的消息而暴跌。雷曼倒閉對英國金融業也同樣意義不凡。有了北岩銀行的前車之鑑,英國當局已經學得教訓,再加上雷曼的崩毀,HBOS 的營運絕對會被嚴密觀察,而政府也已經做好準備,以防 HBOS 也發生同樣的破產問題。

英國雷曼子公司的資金,在 12 日晚上就已經轉移到紐約去。因此 16 日,Lomas 得想辦法找錢出來,支付 5500 名員工的遣散費。Darling、Gieve 和 Sants 則想方設法支持 HBOS 的存續。雷曼倒閉所掀起的金融海嘯重創全球金融市場,而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不論規模大小、不管所在地區為何,全球銀行皆籠罩在倒閉的憂慮黑霧中。

(黃 欣)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