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劍秋:三網融合廣電進入電信相對困難
鉅亨網新聞中心
電信專家曾劍秋表示,三網融合,廣電沒有市場競爭經驗,與電信競爭困難較大,廣電要建立全國的第四張網難度很大,廣電進入電信相對困難。
據證券日報4月1日報道,隨著電信網、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網的三網融合的推進加快,引發一系列的爭議和深思,記者特邀請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電信專家曾劍秋和中廣互聯CEO曾會明進行了對話,共同探討三網融合的過去和未來。
記者:三網融合前提條件是什么?
曾劍秋:首先技術上具有融合的基礎,廣電和電信技術上已經趨同,業務方面也可以滲透,三網融合技術驅動力和市場服務區動力的要求;其次三網融合是大勢所趨;第三,國家經濟發展需要新的技術拉動,此次三網融合有可能形成新型戰略產業,拉動經濟發展。
記者:三網融合的概念已經提出很長時間,廣電要進入電信領域是否還很艱難?
曾劍秋:廣電沒有市場競爭經驗,電信有了十多年基礎,與電信競爭困難較大。廣電自身力量較弱,兩個行業壁壘存在,電信有自身網絡,廣電有獨特內容,相比較而言,電信網絡壁壘更強,廣電要建立全國的第四張網難度很大,也可能存在重復建設問題,廣電內容部分比較容易制造,合作伙伴多,廣電進入電信相對困難。
曾會明:電信本身競爭很激烈,廣電本身也不是很強,業務很難真正起得來,難度較大。
記者:對于未來三網融合領域可能出現寡頭壟斷的現象,如果這些寡頭結盟,可能會影響消費者的利益和產業的健康發展,如何看?
曾劍秋:提出這個觀點是希望引起相關監管部門注意,廣電和電信都是壟斷企業,必須有相應監管政策監督,促使結盟,而不是壟斷價格和市場。三網融合真正目的在于惠及消費者,幾大行業如果都壟斷就達不到實現三網融合的目標,這點容易忽視。希望不要重復建設、惡性競爭,不要搞壟斷結盟,推進三網融合建設,推進國家信息化,惠及消費者。這是對監管和企業提出的挑戰。
曾會明:應該不會出現,如果真的出現,國家也肯定會干預。
記者:中國將形成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四個綜合運營商,市場格局將進一步改變。是否是這樣?
曾劍秋:現在很流行的提法“3+1”我是反對的,現在由過去的五家變成三家,希望實現競爭合作的目的,過去“5+1”出現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三網融合之后,競爭合作應該追求合作競爭,兩個內涵根本不一樣。對于廣電和電信而言,最重要的是進行合作競爭而不是競爭合作,個人認為合作競爭格局是“3+X”,并不贊成廣電行業整合全國的運營商,成本太大,很可能事倍功半,不能達到1+1>2的目的。“3+1”是建立在競爭理念的基礎上,應該以合作為先,通過實實在在合作與競爭把中國三網“蛋糕”做大,惠及百姓。
曾會明:這種格局存在一定變數,變數就在于“3+1”的“1”是否真正具備與其他三家競爭的主體,即網絡整合的問題,其次就是實力,如果同時成立才會形成格局。
記者:電信網與有線電視網爭奪用戶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通信網、互聯網和電視網本就該走向融合而不是競爭。有相關人士指出,廣電部門還是電信部門,這場融合將由誰主導仍是未定之數。怎么看?
曾劍秋:合作競爭不是追求主導,這與我的觀點完全相悖,三網融合無論由另一方單方面主導結果都是很糟糕。都追求主導市場的發展,是相當危險的。雖然兩者還有矛盾,但是不是靠競爭可以解決的,在三網融合過程中仍需要和諧。
曾會明:廣電較弱,不縮小自己與電信的代差,根本不成為主體,融合無從談起,廣電需要做得工作更多些,三大電信運營商實力更強,三網融合整個過程中,電信還是占據更主要的位置,其間的競爭是市場的主流。
記者:三網融合”問題,相關規范是否也將完備?
曾會明:電信法、有線電視法、新聞法完善是根本問題。電信的定義現在也是不清晰的,中國有一部分都沒有立法,去談監管,相對比較模糊。
記者:針對中廣電能否拿到獨立的國際互聯網出口是一個致命的問題,曾總怎么看?
曾會明:獨立的互聯網出口,才能做互聯網完全的業務,拿獨立的國際互聯網出口本身的費用較高,如果沒有,互聯網不能做全業務,帶寬也受制于人。
記者:“三網融合”最大的障礙目前是什么?
曾會明:找到新的業務和經濟增長點。
(杜琰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