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輪胎特保案考驗奧巴馬對華貿易政策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中國證券報)


上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建議,在未來三年內,對中國乘用車及輕卡車輪胎分別徵收55%、45%和35%的懲罰性關稅。該案件涉及金額17億美元,可謂是奧巴馬時代中美貿易摩擦第一大案;而且,與以往諸多中美貿易爭端不同的是,這一輪胎特保案的最終結果,將由美國總統奧巴馬於9月親自做出。

綜觀這一案件的立案到隨後的聽證,以至奧巴馬可能的最終裁定,可以說,政治因素如影隨形。比如,這起針對中國產輪胎的特保案,讓人感到意外的是,起訴方沒有一個輪胎生產商,相反則是所謂代表工人利益的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要知道,在去年針對中國備用胎的反傾銷訴訟中,尚且還有美國輪胎生產商Titan參與,這次金額更加龐大的特保案,美國生產商卻選擇了沉默。

對這一案件,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在訴狀中聲稱,在2004年到2008年期間,中國輸美輪胎數量增加了215%,總額則增加295%,造成5家美國輪胎廠關門倒閉,5100名美國工人失業,如果這種狀況持續,到今年底還會有3000名美國工人失去工作。

但這真的是事實嗎?對於工會將「原罪」推給中國輪胎的做法,代表美國輪胎產業生產、銷售、維修、回收等各個部門利益的美國輪胎產業協會就明確說「不」。該協會在聲明中指出,如果強行削減從中國的進口,只會迫使企業從其他國家選擇類似產品,這不僅無利於美國製造業,還會給美國消費者和汽車業發展帶來不利影響。而這,或許也正是許多輪胎生產商默不作聲的主要原因。


這種美方內部針鋒相對的利益衝突,也使得上月初ITC聽證會上的攻辯異常激烈。在聽證會上,中國輪胎業代表、上海佳通輪胎公司美國公司執行副總裁維克·德勒雷奧指出,中國輪胎完全是被「拉進」美國市場的,這是因為美國輪胎製造商採取了產品升級戰略,放棄了利潤較少的低端輪胎市場。而中國輸美輪胎主要就是低端產品,很多為美國企業貼牌生產。

而且,中國輸美輪胎大量增加則是從2007年開始。按照德勒雷奧先生的統計,2007年中國輸美輪胎占美國進口輪胎比重的30%,2008年增加至33%。但在這兩年,只有固特異公司兩家輪胎廠關門。而它們之所以關門,也不過是根據固特異2006年中期即制定的產業升級決策。

儘管如此,ITC上月仍以4:2裁定中國輪胎特保案成立。美國業內為此一片嘩然,指斥為明顯的保護主義行為。投反對票的ITC副主席丹倪爾·皮爾森和委員狄恩納·奧庫恩也發表聲明說,中國產品並未對美國產業造成損害,「任何貿易限制的救濟措施都不會讓美國輪胎產業、工人、美國整體經濟和社會受益……實施貿易限制比不實施對市場造成扭曲更大。」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則指出,ITC的裁決,既不符合客觀事實,也違背世貿組織和美國內法的相關規定。

按照相關的程序,ITC將在7月9日前將特保案結果和制裁建議遞交給奧巴馬和美國貿易代表柯克,奧巴馬將在9月作出最後的裁定。而此前,美國對華貿易制裁基本都是直接由美國商務部和ITC制定,但現在則必須由奧巴馬本人出手。

在小布什執政的八年中,美國國內產業界共提出了6起特保案件,其中4起被ITC判定成立。但是布什無一例外都最終都投了否決票。如果奧巴馬贊成ITC在中國輪胎案上的裁定,則意味著美國政府已改變了在特保案中的一貫立場,這將鼓勵更多的美國業者採取類似措施,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將勢在必然。

輪胎特保案牽涉到中美眾多輪胎業者的利益,更攸關中美貿易關係的走向。在世界經濟面臨嚴峻挑戰、中美經貿休戚相關的大背景下,這起明顯帶有保護主義色彩的案件的最終結果,無疑也考驗著奧巴馬,也是外界觀察奧巴馬真正對華貿易政策的一個方向標。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