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被傳訊,股神明日聽證會論"評級"
鉅亨網新聞中心
現年79歲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首席執行官沃倫·巴菲特日前終于確認,將于本周三出席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Commission,FCIC)在紐約舉行的聽證會,屆時,他將與穆迪公司首席執行官瑞蒙德·麥克丹尼爾(Raymond McDaniel),以及五名穆迪前任和現任主管就評級行業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的角色提供證詞。
FCIC是由美國國會成立的跨黨派調查委員會,負責調查并報告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今年12月15日之前,該委員會將把調查結果及報告送交國會和美國總統奧巴馬。
這一次,為了得到評級機構“鐵一般的事實”,FCIC傳訊了79歲高齡的股神巴菲特,主要原因是其為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的大股東。截至今年3月底伯克希爾公司持有穆迪13%的股權。
巴菲特的助手卡麗·凱茲透露,5月12日巴菲特就已經接到該調查委員會執行董事艾德柏格女士(Wendy Edelberg)來信,希望征詢巴菲特對某些議題的看法。巴菲特卻對此婉言相拒。據悉,調查委員會曾于17日再次發信說服巴菲特,但仍遭其拒絕。此后該委員會的態度便轉為強硬,于5月25日直接發出傳票,同時附上一封信要求巴菲特必須出席定于6月2日召開的聽證會。信中稱,屆時討論的議題將聚焦在“信用評級的可信度”,以及對“投資決策和金融危機的影響”。
既非金融危機的罪魁,也非監管機構官員,巴菲特似乎有充分理由拒絕FCIC的要求。但傳票既出,巴菲特明日將不得不以“股東”和“參謀”的雙重角色亮出他本人對評級機構的真正看法。
作為“股東”的巴菲特,自然會垂青于評級機構幾乎“一本萬利”的盈利模式:債券發行者向評級機構付費,請后者為其投資產品進行評級,收入則是證券發行總量的一個固定百分比,即證券發行量越大,收入就越高。分析人士指出,這個暴利行業存在“寡頭壟斷”——三大評級機構(標普、惠譽、穆迪)擁有80%以上的市場份額。數據顯示,評級機構的利潤總和從2002年的30億美元迅速膨脹到2007年的60億美元。
巴菲特曾在高盛的欺詐案中為信用評級機構辯護。他稱,標普、穆迪等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擁有“相當出色的業務”和“極強的定價權”。信用評級機構只不過與他本人犯了同樣的錯誤,即“高估了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程度”。
另一方面,他又似乎站在投資者“參謀”的立場上,奉勸市場投資者淡化評級機構的影響。巴菲特曾在5月1日伯克希爾年會上告訴數萬股東:“我們從不關注(評級機構)對伯克希爾股份的評級,我們并不認為需要購買投資評估。”他認為投資者應該自己做投資評級,這樣就不用擔心別人對評級的看法。
雖然被人指責這些論調“含糊其辭”,對評級機構態度“模棱兩可”,但巴菲特其實并不含糊。這番論調的邏輯很清晰:他對目前的國際信用評級體系的弊端了若指掌,也承認這一體系有待改善,但既然這一盈利模式暫時無法被打破,以股東身份利用現有體系謀利無可厚非。
按照此種邏輯,巴菲特對穆迪減持也在情理之中。他所在的伯克希爾公司去年一年中減持了穆迪20%的股份。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