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紐約時報:智慧型手機 從奢侈品變成必備品

鉅亨網編譯吳國仲.綜合外電


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錙銖必較成為重要課題。但顯然,消費者還是難以抗拒智慧型手機的魅力。

市調機構Gartner預估,黑莓機、蘋果 iPhone等智慧手機的銷量扶搖直上,今年預估成長 25%。新上市的Palm Pre與iPhone 3GS,可望進一步帶動買氣。弔詭的是,整體手機銷量卻預計將下滑。

智慧手機是一種「消費升級(trading-up)」的典型範例。晶片、位元與頻寬的技術精進,也代表著群體生態與消費心理的轉變。

分析師說,智慧手機符應了社會期待,成為立即性的社會聯繫工具與地位象徵,遂令消費者趨之若鶩。


事實上智慧手機並不便宜,尤其在不景氣的環境中。即便有系統商定期促銷方案,綁約價還要 100-300美元,資費與下載費每個月通常要80-100美元。

不過,最近換用智慧手機的人,不乏對支出敏感的消費者(包括越來越多找尋工作者)。像今年稍早被 IBM裁掉的企業開發經理 Helene Rude,繳回公司配發的筆電後,就買了一支iPhone來上網登錄求職履歷。

由此可知,通訊的即時與便利性,必然是產業界所要強化的訊息。

產業分析師表示,智慧手機在整體市場的佔有率仍偏低,還有向上攀升的潛力。更何況,蘋果、諾基亞、微軟等大廠全力強攻市占,軟硬體推陳出新的速度均非以往所能比擬。

業者的目標是要擄獲普羅大眾的支持,塑造一種全新的使用習慣,而不侷限於商務人士。

但值得注意的是,密西根大學認知心理學家DavidE. Meyer警告,過度倚賴智慧手機可能引發資訊焦慮。很多文獻都已證明了這種風險。

Meyer說,智慧手機可被視為一種數位「史金納箱」(Skinner box)--工具性制約的研究方法。

他強調,智慧手機的刺激就是資訊來源,「可能塑造強烈的制約表現」。最重要的還是掌握均衡原則。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