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融資大戲新年開唱,銀行何日無需再輸血?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歷經千億融資以及多版本融資方案傳聞熱身后,近日中行終以擬發行不超過400億可轉債這一融資方案,啟動了2010年銀行業融資的序幕。但其他行將推出何種融資方案以及融資規模仍是一個未解之謎。市場這一敏感的神經仍不能就此松懈。
這一切源于2009年銀行業迅猛的信貸投放力度,以及隨之而來監管層調高銀行資本底線的要求。但專家認為,這一底線要求或將動態調整,未來銀行的融資需求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但可以確定的則是,2010年監管層擬定的新增7.5萬億左右信貸規模,將進一步消耗銀行本已捉襟見肘的資本。
中行融資方案具示范效應
上海證券報:中行融資傳言已久,期間關于其融資方式就有諸多版本,對市場沖擊很大,您認為最后中行選擇發行可轉債是出于什么考慮?其選擇對其他行有多大借鑒意義?
趙慶明:中行可能是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目前市場對中行股價有一些低估,現在的股價更多的是反映2008年之前的業績,但2009年中行業務突飛猛進,2010年中行的業務及業績也一定會有較大的增長,因此中行希望這些都反映到股價上來,希望能賣到更好的價錢;與此同時,可轉債相當于給市場設立了一個緩沖期,這種融資方式對市場沖擊比較小。
之前銀行用這種方式融資的并不多,大行沒用過,我覺得中行這次的做法對工行、建行等銀行未來融資會有一定示范效應。
郭田勇:中行也可以通過發新股等方式融資,之所以選擇可轉債,是因為這種方式對市場沖擊比較小,且至少在目前看來能夠充分平衡各方利益,比較現實、穩妥和可行。我覺得中行之前也跟相關方面進行過溝通,發新股證監會不一定會批,特別是現在二級市場這么脆弱。
中行的做法對其他銀行,尤其大行肯定會有一些借鑒作用,因為大行都有融資壓力,且融資額度較大,如果通過發新股融資,恐怕市場壓力比較大。但僅通過國家不參與分紅,做出特別大的讓步恐怕也不太合適。
伍永剛:其實中行再融資對市場的壓力或可能的負面影響被夸大了。
首先,中行在A股市場上的股權融資也就400億元(假設全部轉股),若考慮由此帶來的債券融資(用于補充附屬資本)增量100億元,總共在內地A股市場和債券市場上融資500億元,遠低于1000億元。事實上中行另一部分股權融資將由港股市場分擔。
其次,中行的再融資決不會年年都有。初步估算,若中行在港股市場用發新股的方式融資400億元,則中行本次再融資共可提升資本充足率近2個百分點,正常狀況下可保中行資本3年無憂。
再次,近期包括大行在內的銀行集中再融資需求的出現,是特殊時期的特殊反應。特殊之一,2009年各銀行為支持經濟增長,投放了天量信貸,致使銀行風險資產增加過快;同時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大幅拉低了銀行的凈息差,銀行單位信貸帶來的盈利下降——降低了銀行內部補充資本的能力;二者合在一起使銀行資本充足率消耗過快。特殊之二,監管層為應對可能的金融危機,大幅上調了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監管標準,資本充足率標準由原來的8%提高到10%或11%,核心資本充足率標準也相應提高。
我認為中行最后選擇發行可轉債,主要是為了減輕對市場的沖擊。可轉債在轉股之前可以補充附屬資本,轉股后可補充核心資本;核心資本增加后,又為發行次級債補充附屬資本擴大了空間。
相對發行新股來說,發行可轉債對應的投資者范圍更廣,除了股票市場投資者外,債券市場投資者等亦可參與認購,即便轉股后還可再持有一段時間。因此,發行可轉債至少可以緩沖對股票市場的資金壓力。而且由于投資者轉股時間上的分散,可以使投資者轉股后可能的售股壓力分散,從而減輕對市場的沖擊。也因此其他大行再融資時也可能會有所借鑒。不過各大行自身的條件不完全相同,再融資時面臨的環境也不一樣,因此各大行方案也會有所差異。
匯金為何不介入?
上海證券報:但根據中行公告,其可轉債發行對象并不包括匯金。這是否意味著,匯金在各大國有銀行再融資事件中將扮演旁觀者的角色?匯金不介入各行融資計劃是出于何種考慮?
郭田勇:我覺得匯金不參加可轉債的發行主要是資金不足。匯金從銀行分紅的錢也比較多,但如果去參與配售,可能它投到中行的錢比這幾年從中行分的紅還要多,而匯金業績壓力也比較大。另一方面,我覺得匯金公司借此降低一些控股比例,當然還是保持絕對控股地位,使中行的股權結構更加多元化一些,也有利于中行公司治理結構的進一步完善,與此同時,把更多的參與國有銀行公司的機會讓給一些中小投資者,包括民間資本,也為那么多尋找出路的民間資本開啟了更多的投融資渠道。
伍永剛:匯金公司不參與大行的再融資,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優化治理結構。匯金公司的持股比例已經很高,匯金公司將投資機會更多地留給其他投資者,可以使股權結構和治理結構進一步優化。二是現金制約。匯金公司可能一時拿不出那么多現金,若按持股比例分攤,則400億元中的絕大部分要由匯金承擔,況且還有其他大行等著匯金公司出錢。第三,出于維穩的需要。匯金公司可能希望留有余地,將來在市場出現較大波動時,從二級市場購進大行股票,達到維穩的目的。
魯政委:匯金持有中行股份比例在67%左右。雖然從理論上說應該參與認購,這樣有利于中行可轉債的順利發行,也可以避免股權結構最終發生改變。但是,我個人認為,可能是兩大因素制約匯金的參與認購:第一,考慮未來還可能有其他國有銀行以各種方式增加資本,如果此次參與中行可轉債認購,則未來其他國有銀行再融資時,匯金由于資金規模限制,可能難以一視同仁全部履行增資義務。第二,匯金其實還負有集中資金,繼續支持和推進其他尚未完成改制的國有銀行(比如農業銀行、光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上市的艱巨使命。
事實上,即使匯金不參與認購,也不會動搖其控股股東的地位。這樣也有利于利用有限的國有資本,保持對較多國有金融企業的控制權。
趙慶明:我覺得現在還不能夠確認匯金就不參與中行的再融資,可轉債價格確定后,再對大股東定向增發應該也可以,或者通過其他方式融資的時候,匯金也可參與。而此次不參與,也不代表匯金放棄未來參與幾大銀行的融資計劃,所以還不能說匯金會扮演一個旁觀者的角色。整體看,大銀行對資本金的需求很大,匯金如果不參與的話股權比例一定會被稀釋,當然短期來看,還不至于失去控股地位。
另一方面,從中投角度來說,資金也確實相對有限。雖然說兩千多億美元也不少,但四大行,包括交行、還有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等都需要投錢,所以其資金確實有限;另一方面,中投對1.5萬億人民幣承擔多少成本也不是很清楚,目前通過幾大銀行每年有一些分紅,表面來看也很可觀,就工行2009年的業績預增是1000多億,假如分50%,中投以其所占股份比例分紅,也能分一百多億;建行分的就更多了,但這個分紅足不足夠彌補那塊成本也不太清楚。
當然,未來匯金直接通過利潤轉股幫助銀行增加資本金的可能也是有的。
未來資本要求或動態調整
上海證券報: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監管部門一再提高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要求,銀行資本壓力加大,您覺得,未來一兩年,中國銀行業存在多大的融資規模需求?有觀點認為,監管部門將彈性調整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底線要求,這一調整取決于哪些因素?調整的趨勢如何?
魯政委:未來1-2年銀行存在多大的再融資需求,我個人認為,很難給出一個確切的數據,因為這取決于多種因素,而這些目前都是不確定的:
第一,監管部門所提出的動態資本充足率標準。未來不排除監管部門會根據形勢變化,在經濟偏向過熱、需要遏制信貸時,將現有的大行11%的資本充足率要求進一步提高,而在需要放松信貸的時期,將資本充足率要求下調。因此,再融資規模,取決于監管部門的動態監管要求。
第二、資本充足率監管標準的覆蓋面。應該說,目前執行了較為嚴格的資本充足率監管標準的,還僅限于“銀行”,而資本充足率要求尚未施加到各類“合作社”身上,如果未來如果覆蓋到他們,融資需求也會增加。
第三、銀行利潤轉增資本的情況。利潤轉增資本是非常常見的補充資本方式,這種方式不僅有利于保持現有股權結構相對穩定,而且也受到目前我國監管部門的鼓勵。從最近兩年整個金融業稅后利潤均在5000億以上的情況看,如果能夠在利潤轉增資本上取得進展,則面向市場再融資的壓力其實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第四,銀行風險資產的擴張速度。即使本輪融資過后,銀行業資本充足率達到了較高水平,如果未來高資本消耗的業務依然擴張較快,那么,隨著風險資產的快速擴張,為保證資本充足率達到監管標準,就依然需要繼續增加融資。
從目前的監管潮流來看,監管部門彈性調整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底線要求,主要取決于以下因素:
第一、建立逆周期監管框架的需要。在經濟繁榮、貸款投放迅猛的情況下,應該允許監管部門要求商業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反之,在需要增加信貸投放的情況下,監管部門可以下調資本充足率標準。
第二、對銀行未來面臨風險的評估。如果監管部門認為,銀行未來面臨的風險將高于當前,其就可能要求商業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
第三、兼顧國際監管潮流。目前,在國際監管領域中采取統一監管標準,已逐步成為潮流,因此,對本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要求,還需要考慮國際同業和監管的要求,考慮銀行業國際競爭的需要。
第四、也可能出現更多個性化的監管標準要求。根據不同類型機構的特點和特定機構所可能面臨的風險,監管部門可能會對某類或特定機構提出不同于其他機構的資本充足率要求。當前我國監管機構對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其他銀行,資本充足率標準并不完全相同。
趙慶明:2010年監管部門確定的新增貸款目標大體在7.5萬億左右,而對應的風險資產不會低于7.5萬億。因為存貸比是75%,銀行要放7.5萬億貸款,背后的存款至少是10萬億,另2.5萬億要持有一些國債等,這些有的有風險權重,因此它的風險資產可能會超過7.5萬億。
而目前大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要求是7%,這個量非常可觀。2011年信貸也不大可能低于7.5萬億,2010-2011年信貸規模可能是18萬億,這相對于信貸需要的核心資本來說,大概在一萬億元左右。
目前上市銀行和一些擬上市銀行,整個財務規模差不多占到整個銀行業規模的四分之三,而目前他們的閑置資本可能也就有2000億,因此如果按照銀監會要求的7%的核心資本充足率,我認為未來兩年已上市銀行和擬上市銀行對資本的需求可能在5000-7000億。就算未來兩年新增貸款在17萬億,未來的融資需求也要到五、六千億。
至于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我覺得沒必要調的那么高,現在很多國家都推遲執行巴塞爾協議,而我們卻實行了更高要求的審慎風險監管,我覺得沒必要對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妄自菲薄。
一是,我們的銀行正處于高成長期。從1979年到現在,我們GDP增長率去掉物價基本上是9.5%以上,銀行的增長率考慮物價因素在內,可能在15%或者更高。假如未來我們經濟能夠保持10%的增長率,CPI的上漲是2%的話,銀行資產的成長率是12%以上。
第二個現實就是經過本輪銀行改革,我們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比以前大大提高,在國際上,我們的風險管理能力也是非常好的。
第三,不能忽視我們銀行仍然是以低風險的傳統業務為主。國際上的大銀行,包括雷曼,資金充足率都是很充足的,但它倒下去了,所以不是說資本充足率充足就能確保沒有風險。我們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現在已遠遠超過了新巴塞爾協議的要求。新巴塞爾協議對核心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是4%,它要求的不僅是信用風險,還囊括了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而目前我們也已經算上這兩個風險了,并且還將核心資本充足率的要求由4%提高到7%,我覺得這有點忽視國情,忽視當前國際金融市場的主要風險源。
調整的趨勢目前很難說,但觀察過去的做法來看,趨勢可能是越調越高。核心資本充足率已經由4%調高到7%,資本充足率由8%調高到了11%。如果延續這種趨勢,核心資本充足率是不是7%不行就8%,資本充足率11%不行就13%,甚至調到16%,目前真的不好確定。
郭田勇:按照監管機構宏觀審慎監管這種理念來看,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水平應該可以跟著經濟周期以及銀行業經營的周期性做一些動態調整。現在監管機構可能認為經濟沒有到過熱的時候,但銀行業信貸增長速度過快,使得銀行的潛在風險加大;也加大了通脹壓力。所以當前銀行資本充足率上調應當是在宏觀審慎監管理念框架下一個周期性的產物。
當然,未來我們經濟形勢平穩且通脹預期消除以后,同時銀行業的信貸變得更加理性、平穩以后,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也不排除往下調的可能。但目前來看,特別是今年開年銀行貸款又沖的非常猛,這種資本上調的警報年內很難消除,但中長期來看,我們只能說不排除未來監管機構會對銀行的資本充足水平有降低要求的可能性。
伍永剛:預計未來2年內,銀行在A股上的股權再融資規模約2500億元,其中包括了中行、交行、建行、工行等大行的A股再融資,但不包括農行上市融資規模。若將農行上市融資包括在內,則未來2年銀行 A股融資規模約3000億元。
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彈性調整主要取決于監管層對我國經濟、金融的判斷。若經濟金融體系風險加大,監管層可能會將資本充足率的監管線向上微調;若經濟金融好轉,系統風險降低,則有可能將資本充足率監管線向下微調。另外,為了避免資本充足率監管線的大起大落,即便在經濟金融體系向好時,為了未雨綢繆,監管層也可能將我國銀行業資本充足率監管線,定在稍高于巴塞爾協議標準之上。從目前看,我們認為,我國銀行業資本充足率監管線維持在10%左右,或9-11%是比較穩健的。
2010銀行業績增長可期
上海證券報:監管部門初定,2010年全國信貸增長在7.5萬億左右,預計對商業銀行2010年整體業績有多大影響?這是否也會對商業銀行再融資計劃產生影響?
伍永剛:我們2009年底預估,2010年我國銀行業新增人民幣貸款約7萬億元。在此條件下,我們預測2010年我國上市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長23%,如果新增人民幣貸款上升到7.5萬億元,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則上市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速為23.6%。
新增人民幣貸款增加5000億元,并不需要商業銀行改變再融資計劃。一是因為增加的貸款幅度較小,對銀行資本充足率影響很小,銀行甚至可以通過優化資產結構將其影響消于無形;二是銀行在作再融資計劃時,一般會考慮未來3年甚至更長,并留有余地。因此,信貸增量的小幅波動對銀行再融資計劃基本沒什么影響。
魯政委:在當前銀行盈利來源依然主要來源于傳統存貸款業務的情況下,銀行盈利能力取決于新增信貸規模和凈息差情況。雖然今年新增信貸計劃規模7.5萬億低于去年的9.6萬億,但考慮不僅去年的信貸仍會貢獻利潤(甚至可能主要在今年貢獻利潤),而且伴隨著貨幣政策趨于收緊,不僅基準利率可能提高,而且銀行的談判能力得到提高,因而凈息差傾向于繼續擴大。我個人認為,今年銀行業全年整體利潤增速仍可能保持在20%以上。
從再融資的供給方來說,風險資產規模的擴張受限,應該會降低銀行的再融資需求。但是,考慮目前資本金的緊張已經為銀行高度重視,在可能的情況下,銀行一般會盡可能多地補充資本。從再融資的承接方來說,除非盈利前景極具吸引力,否則,承接方接納這些再融資的愿望不強。因此,2010年20%左右的利潤增速,對承接者的吸引力中性。當然,目前最令人擔心的是資本市場系統性回調的影響。
郭田勇:其實中國銀行業真正要降低融資壓力的方式是要進行業務轉型,我們現在還是依靠信貸擴張來實現盈利。今年如果沒有7萬億,或者減少至三、四萬億,銀行的業績可能就會出現負增長。
現在我們老從宏觀經濟上說銀行信貸一定要保障經濟回穩,但從銀行自身經營來看,它在其他中間業務發展相對比較弱的情況下,沒有一定量信貸增長的話,銀行本身業績就不行了,這是一個比較大的矛盾。今年7.5萬億左右足以保持今年銀行業績仍然會達到至少超過10%的增幅,這對銀行業,特別是對銀行業的經營管理者、股東們都是一個好消息。但今年7.5萬億,明年就可能8萬億,后年再9萬億,因為信貸總的存底大了,以后增加量要保持一個百分比,解決的值就大了,這意味著未來資本金的消耗占用變得越來越大,那以后每年都要遇到資本金的問題。
所以,靠外延性擴張來形成盈利不可持續,真正能夠緩解銀行資本金缺口最主要的方式還是要推進銀行的業務轉型。轉型后,輕資本一樣能實現高盈利,同時我們也建議監管機構應當在風險可控的框架內鼓勵金融創新,包括信貸資產轉讓,銀行用市場化的方式來調整資本金占用等。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