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經濟觀察報)
中國的國有企業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年時間裡劃出了一條拋物線:用前三十年,從無到有建設起來大量國有企業與巨額國有資產,再用後三十年時間來處理和改革它。當年占國民經濟80%的國有經濟,如今已經降到40%以下。而且,這個比例也許還將萎縮。
而國有企業從三十年前開始退讓至今的過程,恰恰是中國經濟騰飛的三十年。曾經歷了兩次意氣風發的「黃金時代」,也曾在「黑鐵時代」苦苦掙扎、探索出路,中國的國有企業也許將從2008年進入白銀時代之後,永遠放棄對再一個「黃金時代」的期待。在市場經濟中與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共舞的國有企業,必須找到自己在市場上的最佳位置和最合適的角色。
曾經的「擎天柱」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前三十年時間,中國建立起了大量的國有企業。到上世紀70年代末,國有企業遍佈國防工業、民用產品製造業、商業服務業等等各行各業,國有經濟是絕對的主體地位。那時候偷偷摸摸的私營活動也有,但是非常少,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可以忽略不計。外資經濟也基本上是空白,因為長期閉關鎖國。1979年,國有企業佔到將近80%,集體企業20%多,那是百分之百的公有制經濟。
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主要是通過發展國有企業,建立起一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從上世紀50年代的第一個 「五年計劃」開始,通過「156項」,在蘇聯的幫助下,集中在東北建立了一批國有重工業企業,比如鞍鋼、一汽等等。當時我們從蘇聯進口了大量的機器設備、重化工業產品,還有石油。
前三個「五年計劃」,基本上把中國重要的工業部門,主要是重工業部門,都建立起來了。直到1975年,鄧小平上來以後,也依然是引進化工業,大力發展重工業,比如大化肥。一言以蔽之,前30年就是通過發展國有企業,建立了新中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那個時候,國有企業確實是中國經濟的脊樑,完全是獨木支撐,不像現在,是三根柱子之一。
但是當時,也就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前,國有企業的弊端已經暴露了,主要體現在市場機制缺乏、激勵機制不足方面。國家當時對國有企業的管理方式也做過幾輪調整,但這些調整都是在計劃體系內進行的,主要做法就是國有企業管理權的下放或上收。
到1978年,改革的氣氛逐漸形成了。其實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國務院務虛會議之後,1978年10月份,國有企業改革就算是打響了第一炮,就是從四川的6戶國有企業放權讓利開始。
放權讓利對國有企業的鼓勵非常大,對增加生產、刺激市場繁榮的效果非常明顯。1979年到1988年這十年,可以說是國有企業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之前,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當時的領導人毛澤東說頭髮卡子什麼的不重要,所以那時主要注重發展重化工業。到鄧小平時代,鄧小平說,頭髮卡子、搽臉油、衣服、吃的,這些也都重要,也要生產。以前我們的國有企業很少生產這些東西。從1978年開始,布、紗、糖、酒、家電這些越來越多了。當時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都是爆炸式增長,一些軍工企業也生產自行車、空調什麼的。這就出現了一輪輕紡工業化的浪潮。輕紡工業化的增長,帶動了鋼材、煤炭等等,這些重化工業產品,這就形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少見的一個良性循環的局面。
國有企業是這一輪良性循環的經濟週期裡面最大的受益者。因為那個時候,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前半期的時候,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也發展了,但是還不強大。到1985年,國有企業降到70%,集體企業增長到28%,個體和其他類型的經濟成分只佔0.4%和1.5%,所以說那個時候,國有企業仍然是絕對主體。在那一輪輕紡化工業的鼎盛期,國有企業是欣欣向榮的,真是躊躇滿志的黃金時代。
但是,我說過,國有企業它總是和經濟週期的波峰相結合的,經濟上升期,大家都賺錢的時候,它也賺錢,它的日子很好過,但是經濟到波谷的時候,它的黃金時代就過去了。
輕紡化工業到1988年它的鼎盛期就過去了,一輪經濟週期結束了。1988年那個治理整頓就像現在這場金融危機一樣,它進入一個經濟調整期,國企的黃金時代就結束了。到80年代中後期,一些國有企業開始虧損了,1986年,瀋陽防爆器械廠是有史以來第一家破產的國有企業,這件事對國有企業震動很大,意味著國有企業也是有可能退出市場的。
也就是這個時候,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發展起來了,外資企業也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國有企業的主體地位開始受到挑戰了。鄉鎮企業可以說是國有企業遇到的第一個威脅。
逝去的黃金時代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後半期,鄉鎮企業已經是國有企業不得不重視的競爭對手了。鄉鎮企業機制靈活,生命力是非常頑強的,讓國有企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進入90年代,國有企業的黃金時代已經是明日黃花了。
國有企業從上世紀90年代陷入困境,最直接的原因是,1989年之後,國家實行了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導致消費和投資都收縮,許多項目停工了,產品賣不出去,企業資金周轉困難,普遍虧損。
但是,當時不少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都深刻認識到,國有企業陷入困境,深層原因在於經營機制的落後。國有企業困難的時候,可以說是私營企業狂歡的時代,那個時候,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發展,對國有企業的擠壓非常嚴重。
到了1992年,國有企業改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92年黨的「十四大」上,把「國營企業」正式改成我們現在的叫法「國有企業」,在這之前都是叫「國營企業」。這個非常有標誌意義,意思是國家對這些企業只擁有「所有權」,但是經營權應該給市場,政府不直接經營或者干預國有企業了。
這個改革讓國有企業的廠長、經理們獲得了一個很大的舞台,國有企業非常依賴經營者,這造成了國有企業「強勢企業家」群體的崛起。他們從國有企業中脫穎而出,往往比民營企業家強勢得多,應該說,強勢企業家對促進國有企業的商業化是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這些非常強勢的國有企業家很有能力,但是也缺乏約束。隨著企業發展,自信心過分膨脹,引發一些自私心理,或者是腐敗了,或者是企業快速擴張無法管理出現了問題,導致一些國有企業和企業家,迅速發展但是又迅速隕落了。這個有很多例子,雲南捲煙廠的褚時健就算這麼個悲劇人物。國有企業內部人控制、內部人分享的問題,這後來成為中國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
從數據來看,1996年開始國有企業就進入了一個非常艱難的時期,加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讓國有企業雪上加霜。到90年代最後幾年,可以說是國有企業的青銅黑鐵時代了。所以,1997年開始了對國有企業的「扭虧脫困三年計劃」。
這三年中,政府做了很多艱苦的努力,結構調整、壓縮淘汰落後產能和過剩的生產力,技術改革和產品升級;國有企業大規模的下崗分流也是這時候;還有債轉股、國債貼息、分拆上市、下放企業等等。那麼到2000年,這些努力開始見效了,國有企業開始慢慢走出困境。而這個時候,也是一輪重化工業化的開始。
中國從2000年開始了一輪重化工業化的經濟上升期。2003年到2007年是這輪重化工業化的鼎盛期,正是這五年的重化工業化的鼎盛期,把國有企業帶入了它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重化工業化的特徵就是對煤炭、石油、電力、鋼鐵這些資源類產品,以及電子、機械、交通等設備的需求。而這些領域都是國有企業在建國時就進入,但是迄今為止對民間資本和外資資本依然放開很少的領域,因為這些行業一直被認為是關係國家經濟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領域,因此這些行業國有資本退出得很慢,而不像輕紡工業領域,很早就對其他資本充分放開。
所以,國有企業一直在重化工業領域佔有優勢地位,憋了幾十年了,當重化工業化的強風到來時,他們就乘風而起、直上青雲了,可以說它獨享了重化工業化的鼎盛期。
但是,就像當年帶給國有企業第一個黃金時代的輕紡工業化一樣,重化工業化也有結束之日。2008年就是一個拐點,標誌著重化工業的鼎盛期結束了,國有企業現在是進入白銀時代了。
重化工業化還在繼續,只是這個盛宴進入下半場了,利潤沒有那麼高了,民營企業和外資現在也回過神來,也進來要分一口,那麼國有企業能搶到的就越來越少了。
比如鋼鐵,現在有些民營鋼鐵企業的產量達到了2000萬噸的水平了,沙鋼、日鋼、復星的產能增長都非常快。汽車業,比亞迪上的非常快。一汽花了五六十年時間從0輛做到100萬輛,比亞迪大概五六年就差不多100萬輛了,如果它五年超過一汽,也沒什麼奇怪的。民營汽車的出口也很厲害,比如奇瑞和長城。我去尼日利亞出差,在他們的商業中心拉各斯,看到街上有很多奇瑞的專賣店。
我判斷重化工業化時代還有五年,之後如果沒有新型工業興起,整個宏觀經濟會有一個平靜期,不會像過去五年那麼高速增長了,需要也許五年、也許八年尋找新的增長點。
那麼,如果有一個新的增長點來臨,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全新產業興起,我想國有企業也很難再有曾經的黃金時代了。能夠搶佔先機的,我想不是國有企業,也不是外資企業,而一定會是中國的民營企業。
永遠的資源大鱷
國有企業的優勢在於資源。國有企業的經營屬於無限資源供給下的企業發展,有源源不斷的資源支持讓它永遠垮不了。這個資源是廣義的,包括自然資源、土地、資金和政策支持等等,只要是企業發展需要投入的部分,對它而言都是無限充裕的。
但是,民營企業擁有的是機制優勢,中國要自主創新、要打造民族品牌,都要靠民營企業。有些民營企業它現在其實已經是中國技術創新的主體。現在有些重要的創新技術出來的,一看都是民營企業,所以在自主創新方面絕對不能小看民營企業。
你看到現在進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除了一個沙鋼,其他都是國有企業。但是,其實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石油、中國聯通、中國移動都是國家品牌,因為中國經濟的成長和表現,才有這些品牌,別人看這些企業都是「中國品牌」而已,企業本身沒有獨特的東西。而國外的品牌,服裝、可樂等等,特別是家族企業,才能把品牌打造和傳承幾百年。所以我想真正打造企業和產品品牌,還是需要民營企業。
當然,民營企業的局限在於它的隨意性,不只是內部管理上的隨意性,它的治理結構、資源的使用、投資決策,都有很大的隨意性,今天投這裡,明天又跑去投那裡,隨意性太大,畢竟它發展才20多年。
我一直都不是非常看好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發展。這是中國市場的問題。好像是柳傳志也說過,中國市場是一片沼澤地,這塊地裡的狐狸、兔子,外國那些獅子和老虎抓不住。我覺得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會保持平穩,就是按部就班、保守地發展。
所謂的「招商引資」,資金我們當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我覺得是 「招商」。商,是指商業規則、商業精神、商業理念、商業文化、商業環境、商業機會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外資企業帶給中國市場的,至今我們都缺乏這些,國有企業沒有,民營企業更沒有。而外資企業這麼多年,帶給中國市場的這些「商」,以及服務和商品,都是功不可沒的。
我說不好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佔多大比重合適,但可以介紹一些外國的情況,在西方國家,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他們也有國有企業。一般而言,他們國有企業產值占GDP總量的10%以下。即便在一些比較重視國有企業作用的資本主義國家,比如新加坡、瑞典、挪威、新西蘭、奧地利、法國,他們國有經濟的比重也就是10%左右。美國、英國這些國家就很低很低了。
在中國,現在僅工業國有企業產值,是佔到GDP的30%左右,這還不包括服務業,比如金融、電信這些。這個我們專門做過課題,但是得不出一個確切的數字,只是估算,國有企業產值整體大概佔到中國GDP總量的40%上下。我認為這個比重可能會下降,而且也應該下降。
我相信,在重化工業化的下半場,未來五年裡,一定有許多重化工業化的行業不得不擴大對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開放程度。但是,我還是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更加主動地將這個領域對非國有資本開放,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別人擠進這個領域,或者表面上對非國有資本打開了大門,但實際上設置了看不見、碰不著的玻璃門。
如果不主動開放這個領域,如果不抓緊時間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歷史證明,國有企業的改革在相當程度上,需要非國有企業的進入和成長來推動,國有企業一旦像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那樣再次陷入困境,進入青銅黑鐵時代,那麼要救贖國有企業,就需要花費非常巨大的代價了。
國有企業改革探索那麼多年,曾經嘗試過很多方式,試圖割斷政企之間的關係,後來明白是割斷不了的。只要老闆是政府,而且黨管幹部,這兩點不變,那這個關係就永遠都切不斷。
既然國有企業要在國民經濟中長期存在,那麼我想國有企業應該那些市場活性比較低的領域生存。我說過,國有企業它很難跟市場波動的週期相結合,或者說,它可以跟經濟週期的波峰結合,經濟上升期的時候它也賺錢,但跟波谷不結合,經濟低迷的時候,它不會跟市場的優勝劣汰相結合。所以,國有企業適合在那些市場活性比較低的領域生存。
哪些是市場活性低的領域呢?我有這麼幾個定義:第一,技術創新不是很頻繁的領域,比如IT業是技術創新很頻繁的領域,就非常不適合國有企業;第二,產品更新升級比較緩慢的行業,比如發電供電領域;第三,營銷強度不是很活躍的領域,不怎麼需要做營銷的行業;第四,要素重組不是很頻繁的領域,對兼併收購需求不是很大。
所以,比如水電氣這些領域都是符合上面這些特點的,就比較適合國有企業經營。除此之外,民營企業都可以做。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