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盤勢

供求平衡是創業板價值回歸的前提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即使上市前一些營業部收到通知後對黑名單客戶進行了警示,甚至警告如若炒作將會做出限制交易的處罰,但並沒有避免10月30日創業板首批28家上市公司遭到「爆炒」。其中,20只個股遭遇二度停牌,金亞科技被三次喊停。在高達57倍PE發行的情況下,絕大部分股票接近100%的升幅,使得其平均PE超過100倍,令英國創業板12倍PE與納斯達克26倍PE相形見絀,風險不言而喻。更驚人的是首日平均換手率高達88.73%,這用「瘋狂」來形容並不為過。

實際上,創業板首日很難不被熱炒,就如當年主板、中小板甚至納斯達克首日上市公司也遭瘋狂追逐,這是由人類對新鮮且稀缺事物的追逐天性決定的,理性的回歸需要時間和不斷增加供給。為了防止爆炒,此次創業板28只股票打包上市,並做出了嚴格限制活躍賬戶的決定,但是效果甚微。這其中除「首日效應」外,與固有的炒作風氣、鎖定期太長、盤子太小都有關係。

中國創業板市場提議於1999年,之所以十年磨一劍,是因為監管者與市場對創業板風險與收益的博弈的定位一直沒有清晰,尤其是在主板中一些炒作風行的情況下,擔憂創業板更可能成為高風險的賭局,何況早期中國還缺乏真正的創新型企業。與主板上市公司具有較為清晰的可預見的風險邊界不同,成長性企業誰也很難把握他們的未來,硅谷有句名言,「微軟離倒閉永遠只有18個月」,微軟是納斯達克的成功代表,也是創新型企業成長的未知之惑。

創業板集中了大量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特點的中小企業,中國首批28家創業板企業覆蓋製造業、服務業、醫療健康、IT、農業和互聯網等10類行業,其平均靜態發行市盈率達56倍。從成長性角度看,28家創業板公司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為34.03%,淨利潤複合增長率為45.94%,遠高於297家中小板公司。納斯達克目前也給了中國一些高成長性的企業較高的估值,如攜程達到了83.43倍PE,百度達到了129.1倍。因此,創新型企業沒有所謂「合理價格」,而問題核心也不在於價格,而在於過度投機造成太大的波動率,即「大起大落」式的炒作。對這方面需要嚴格監管,防止相關操縱行為;其次要在嚴格審查的基礎上繼續擴大發行規模,增加供給,供求平衡是價值回歸的重要前提。


中國經濟面臨轉型的壓力,由傳統的發展模式向創新型經濟體邁進,這正是鼓勵和發展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時機,在中小企業融資體系不夠健全的背景下,開設創業板有巨大的歷史意義,我們希望就如當年納斯達克對於「新經濟」的巨大推動一樣,也希望創業板為中國轉型成功增加推動力。因此說,從長期看,中國創業板有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遇,當然,這也有賴於中國企業家和科技人員的創新精神。

但是,眼前的市場顯然由一些不理性的投機主導,而這種炒作沒有持續性可言,因為股價早已透支了企業可預見的成長性。過高的換手率也顯示,創業板中有著某種「資本遊戲」,而且其風險遠遠大於投資者所熟知的主板市場,因為創業板沒有ST、*ST等警示過渡階段,輕資產的創業板幾乎沒有重組可能,而是直接退市,這意味著投資者的股票可能喪失流動性,甚至價值歸零,因此,投資者們應該自知自負投資風險。

除了納斯達克外,世界各國開設的創業板市場大都以失敗告終。比如中國香港10年前設立的創業板,由於過度爆炒、企業缺乏成長性等原因,使得市場流動性下降而成為「雞肋」。為了中國創業板能夠持續性的成長,中國監管部門不僅要嚴厲打擊炒作行為,持續增加供給,還要選擇高質量的成長性企業,切記湧現大量曇花一現的短生命週期的企業,令創業板市場投資風險過大而遭投資者拋棄。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