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上海傳統產業不會在"產業革命"中被邊緣化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海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上,以一種探路者的新姿態。

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上,對於它來說,可謂機遇與挑戰並存。

一方面,2010年世博會進入全面倒計時階段,後續商機亟待科學引導、浦東南匯合併大浦東帶來經濟效應的疊加,國務院近日出台的關於推進上海「兩個中心」的意見,對上海經濟轉型和發展具有長遠的推動意義。

另一方面,2009年,上海面臨著外部經濟環境複雜變化影響和自身發展轉型的雙重考驗,有諸多障礙需要跨越,全球經濟危機所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經濟實體中深入蔓延,資源環境約束更緊,產業結構矛盾凸顯,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難度不斷加大。


面對「後危機」時代複雜的新形勢,如何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上海轉變發展模式,調整產業結構?在世界經濟格局重塑之際,曾經顯赫的「上海速度」如何再次加速?

這個一度領跑中國經濟增速的東部奇兵,正醞釀一場新的「產業革命」。

從一個數字來看,形勢更為迫切:今年1-5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下降7%,百年「上海製造」聲名漸隱。

這個強勢政府,在悄然開始的新一輪產業競賽中繼續擔當推手。就在「雙中心」路線圖公佈後不久,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池洪6月25日告訴本報記者,上海正在大力推動產業轉型,併力推新能源、民用航空、重大裝備、生物醫藥等九大高新技術產業。

致力於推進上海高新技術產業、服務產業發展多年,在產業發展、政策制定理論與實踐上有系統的研究的池洪特別強調,全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是上海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核心。

上海目前高新技術產業是6500億產值,到2012年的總產值計劃達到1.1萬億。顯然,上海從一起跑就要開始衝刺。

百年「上海製造」復興之路

《21世紀》:今年一季度上海市GDP僅增長3.1%,排名全國倒數第二;而1-5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下降了7%,比去年同期增幅(13%)下跌20個百分點。同樣面對金融危機,經濟增速曾經領跑全國的上海為什麼會陷入低迷?

池洪:分析今年上海市GDP增長結構可以發現,主要是第二產業同比下降幅度比較大,而第三產業仍然保持了較快增速。此前我們希望上海工業產值在5月份能夠持平、6月份能夠有正的增長,但事實上5月份並沒有持平,6月份情況如何尚待觀察。

「上海製造」時下的不振,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上海工業的集聚度和外向性很高。電子信息、汽車、石化、鋼鐵、成套設備、生物醫藥這六大重點工業行業,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60%。而如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主要承接海外訂單,大型企業每年往往有幾百億的出口額,一旦外需市場疲弱,就會立即影響到工業整體產值。

第二,上海目前的工業產品結構在國家投資拉動中受益不大。比如,寶鋼主要生產高端板材和不銹鋼,但國家拉動內需大量集中在基建方面,所需的主要是螺紋鋼和線材產品。

《21世紀》:今年上海「兩個中心」獲批,是否意味著上海在後工業時代會走高端服務業的道路?在這種背景下,百年「上海製造」的出路在哪裡?

池洪:上海正處於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其特徵是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為此上海市政府通過努力,爭取到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國家政策。

在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同時,上海決不能弱化對製造業的重視,製造業的發展和轉型對於上海的未來舉足輕重。因此我們提出,要發展以高端技術製造為核心的先進製造業,這也是胡錦濤總書記對上海提出的「四個率先」之一。

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既是增強先進製造業發展後勁的需要,也是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同時是建設現代國際化大都市的需要。俞正聲書記和韓正市長多次講話要求,上海既要保增長,同時又要千方百計做好產業結構調整。今年5月31日,市委市政府召開相關會議,對於上海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做出了部署,市政府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實施意見》,明確推進工作要服務國家戰略、明確主要方向、結合發展實際、立足上海優勢。

實際上,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正是「上海製造」復興的出路。

對各類資本一視同仁

《21世紀》:作為產業轉型的核心內容,高新技術產業化主要包括哪些領域?上海市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方面的目標是什麼?

池洪:在國際產業分工調整的背景下,我們通過調研論證,確定了九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領域,它們是:新能源、民用航空製造業、重大裝備製造業、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製造業、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新材料、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這些產業具有巨大的未來需求市場,是將來國際產業競爭力的核心。

一個具象的目標是,到2012年,上海高新技術領域總產值達到11000億元。2008年,相關產值約為6500個億,今後三年希望能夠增加4500億。九大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將通過技術和價值鏈引領結構調整,並通過集約化發展產生產業輻射帶動效應。

為了加快推進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化,上海市建立了推進工作體系,明確項目實施主體,並優先落實支持政策,設立了市級專項資金。市委市政府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由俞正聲書記擔任組長,韓正市長擔任副組長,建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對口聯繫的工作機制。

《21世紀》:很多企業關心這樣的問題:在上海這個國有資本權重佔優勢的地方,九大高新技術產業化如何擴大社會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的參與?

池洪:你的問題很及時。上海市為了促進九大領域的發展,將考慮出台一系列政策,以鼓勵更多的社會資本到上海來,共同參與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發展。我們認為,九大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工業轉型的動力,歸根到底離不開社會資本的作用。

各項政策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企業,都將一視同仁,我們會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為各類資本服務。

具體政策體現在生產要素的各個方面,比如土地,在上海市土地稀缺的情況下,還是會優先滿足九大領域的用地需求;此外,市政府安排了100多個億的專項基金,用於引導九大領域的發展。

在具體的行業、領域中,企業所可能遭遇的瓶頸和問題都不一樣,所以更多的時候,錢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而包括市場准入、知識產權保護等在內的軟環境建設顯得更為重要。

傳統產業不會被邊緣化

《21世紀》:隨著九大高新技術產業的推進,上海的傳統工業,特別是六大重大工業行業,是否面臨邊緣化的可能?從學者的角度看,你覺得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上海傳統工業還需不需要「振興」?

池洪:其實這九大產業領域,大都是立足於現狀,在傳統產業的基礎上進行變革創新。

比如新能源汽車產業,就直接對接六大傳統工業行業中的汽車製造業。只不過目前這些生產內燃汽車的企業,幾年之後將逐步轉向混合動力、電動汽車或者燃料電池汽車的研製,這是對傳統產業的革命性升級。

此外,如電子信息製造業,也是六大行業中既有的;生物醫藥亦然。唯一「徹底換名」的行業,是新材料產業,其對應傳統六大行業中的石化產業。

也有未納入升級規劃的傳統行業,比如鋼鐵。上海不可能再造一個寶鋼,這是環境和資源承受能力決定的。不過,寶鋼也可以走向全國乃至世界,而不需要在上海本土增加產能。

我們希望寶鋼、石化這些傳統行業能夠發展新材料產業,研製新的鋼材品種、新的液晶材料,以滿足大型客機,工程裝備,太陽能和風機等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

九大高新技術產業是上海未來發展的方向。我們希望通過各方努力,加快這九大領域的培育,以拉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而非使其邊緣化。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