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下行成共識 幅度存爭論
鉅亨網新聞中心
CPI居高不下、GDP增速回落,M2持續增長,市場廣泛預期,明年貨幣政策的走向將在復雜的環境中由適度寬松走向穩健。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馬德倫昨日在北京表示:“我們的政策會關注通貨膨脹,關注經濟增長,也會關注貨幣供應量,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關注重點。”
而在當前通脹壓力高企的情況下,貨幣超發是否推升通脹的討論日益增多,而明年的貨幣供應量也備受關注。總體來看,機構普遍預測,隨著政策基調的轉向,貨幣供應量目標增速將下行,但對下行幅度的判斷并不一致。
政策基調奠定貨幣供應目標增速
上海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胡月曉表示,2011年,貨幣政策將回歸正常,預計貨幣增速為13%。
他指出,我國對“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做了明確界定的,即2008年年底國務院明確規定的,高于GDP增長與物價上漲之和約3至4個百分點。因此,2010年的貨幣增長就政策而言,仍然在目標范圍內。
“問題是在當前的宏觀經濟狀況下,依然采用‘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并不合適的,因此,2011年貨幣政策將回歸常態,以高于GDP和CPI之和1個百分點計算,假設GDP增速為9%,CPI為3%,則明年的貨幣增速為13%。”胡月曉表示。
中銀國際也預測,在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環境下,2011年的信貸增速應該控制在13.2%~14%,對應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6.3萬億~6.7萬億元,M2增速目標為14%~16%。
不過,貨幣超發推升通脹已經開始引發關注,在CPI走高壓力依然很大的情況下,貨幣供應量能否回歸常態引起市場關注。
分析人士指出,從貨幣對經濟的作用看,貨幣擴張短期是“蜜”,長期是“水”。流動性的長期寬裕,早晚要引起通貨膨脹,貨幣遲早會由“蜜”變“水”。
胡月曉認為,當采用貨幣作為反危機的手段時,一旦經濟企穩,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如果不及時回收,必然引起通貨膨脹。即使經濟還沒有走上自我增長的軌道,一旦價格體系風險出現,事實上就意味著貨幣擴張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已經弱化,那么為了防范通貨膨脹風險,過量貨幣也需要被及時收回。
“十二五”開年也許“不太緊”
在“防通脹”的同時,“穩增長”無疑也是貨幣政策關注的重要目標之一。經過2010年二季度的下滑,經濟增長逐漸趨穩向好,符合政策調控目標。分析人士認為,2011年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增加,并將出現“退熱式”的適度回落。
不過,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浙商證券分析師郭磊認為,從這個角度出發,如果信貸過緊會給地方沒有彈藥之感,預計接近7萬億元的規模是大概率事件,與此對應,M2增速的指導目標將會下降到15%左右。
中金公司則預計,2011年的M2增速將在16%左右,與危機前的平均水平相仿。
瑞銀經濟學家汪濤也表示,目前受經濟刺激政策的支撐,GDP增速穩定在9%~10%,與此同時,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仍不明朗。雖然現在的流動性比2007年更寬松(這意味著有必要更嚴格地控制流動性),但由于目前經濟增長前景相對較弱,因此信貸收緊的幅度將不會過于嚴厲。
管理流動性不應僅盯M2
近年來,信貸及貨幣供應量都有指導性的目標增速。但不少聲音對將M2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產生質疑。
昨日,央行研究生部部務委員會副主席焦瑾璞就表示,現在的流動性,更多地受到金融創新的影響。
他指出,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目前由各種電子產品創造的流動性約占全球廣義流動性的80%,為世界GDP總值的9.64倍,而廣義貨幣M2僅占全球廣義流動性的10%,占世界GDP的1.22倍。全球中央銀行發行的基礎貨幣只占世界GDP的9%。
“由于金融創新和高科技的應用,廣義流動性居高不下,而與傳統的銀行業務有區別的創新業務和類銀行機構的信用創造功能及信貸發放機制,如目前不少銀行推出的超短期理財產品滾動發行,將對貨幣政策產生重要影響。”焦瑾璞表示。
因此,有分析人士表示,貨幣政策將更多地服從經濟結構調整而非總量控制的目標。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