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l財務欺詐 SEC罰1億美元
鉅亨網新聞中心
戴爾(Dell)憑一條財務丑聞緊追高盛(Goldman Sachs),幾天前登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官網頭條,戴爾也因此得到的結果是大額罰單。
SEC表示,2008財年之前的多個財季,戴爾涉嫌將來自英特爾(Intel)的“回扣”計入公司運營利潤,導致亮麗財報欺騙了投資者。該機構認定戴爾這一行為屬“會計造假”,判定其支付1億美元罰款。
戴爾同意支付罰款,其創始人兼CEO戴爾(Michael Dell)也將為此額外受罰400萬美元,以了結信息披露的責任缺失指控。此外,戴爾前CEO羅林斯(Kevin Rollins)、前CFO施奈德(James Schneider)同樣也破財免災。
回扣曾占單季運營利潤76%
這一財務丑聞主要發生在2001財年到2006財年,長達5年。
“英特爾支付大筆回扣,以換取戴爾不使用競爭對手AMD的處理器。”SEC的指控稱,每當這些回扣計入運營利潤,戴爾當季業績就不錯,一旦英特爾削減這些回扣,戴爾運營利潤就應聲下滑。SEC在長達61頁的起訴書中說,如果沒有這些回扣,5年中戴爾任何一個季度的實際盈利都低于分析師預期。
而2007財年第二季,戴爾擁抱AMD后,英特爾氣憤地削減了該筆款項,直接導致戴爾當年利潤大幅下滑,戴爾股價也是大幅縮水。而CEO羅林斯也因此下課,當年惠普也因此超越戴爾。
事實上,早在2005年中期,在舉報人支持下,SEC便開始調查戴爾的財務漏洞。而在調查公開后,戴爾曾連續“抗爭”兩年。戴爾與其他高管多次表示,公司業績增長的原因,主要是成本削減、零部件成本下降等。而事實上,英特爾這筆額外款項不斷增加,2003財年占其運營利潤的10%,2006財年則為38%,而2007財年第一季竟然高達76%。
2007年,迫于調查壓力,戴爾無奈進行內部自查,并對過去4年的財報進行了重編。
不過,盡管已經和解,戴爾仍不承認公司行為存在任何不當或非法。戴爾董事會認為,和解符合公司、客戶及股東最大利益,因為歷時5年的調查畫上了一個句號。
“血酬定律”下的交易
戴爾挨罰,其實只是重復了PC業過去多年的“潛規則”。在英特爾主導PC處理器渠道體系下,關鍵品牌廠家幾乎全部依靠“返點”進行一種“寄生式”生存,這種模式也被稱作“血酬定律”。
幾年來,有關PC回扣的話題幾乎全部與英特爾有關。后者多年來在歐洲、美國、日本、中東遭受的壟斷指控理由,與戴爾財務丑聞中反映的問題完全一致。
較早時候,AMD在歐洲以反不正當競爭為由,指控英特爾操縱市場,最終英特爾被歐盟處罰十多億美元,導致去年第一季出現歷史性虧損。
7月中旬,中國華南PC品牌七喜電腦也爆出與英特爾的矛盾,與AMD走得越來越緊密的七喜電腦突然被英特爾降級:由Local OEM合作伙伴降級為Channel OEM客戶。七喜電腦公司副總裁毛駿飆隨后向媒體爆料稱,由于在市場上處于絕對壟斷地位,英特爾擁有絕對的CPU定價權。
“返點”就是英特爾典型的渠道生意模式。為了拿到返點,很多渠道甚至不惜“高買低賣”,從英特爾拿貨環節自損本錢,接著低價出手,然后去領回扣,只要回扣比例大于價格損失,就可以生存。這種模式,被認為是PC市場中典型的“價格倒掛”。這導致英特爾的銷售模式存在“類金融”嫌疑。
對上述指責,英特爾官方很少作出回應。只有2006年戴爾遭遇調查時,它曾跳出澄清,但如今則像鴕鳥一樣把頭深深地埋到了沙子里。27日,面對回扣問題,該公司總部仍未發聲音。該公司中國大區發言人則表示:“這個需要我們的合作伙伴來回答,而且也需要問我們總部層面。”
(薛麗 撰稿)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