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系內鬥 華三不是家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1-25 10:59
董軍
華三,華為和3COM的縮寫,從名字上就知道這曾是一家華為與3COM成立的合資公司。12年風雨后,這家公司年銷售已經超過100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最大的企業級網絡設備廠商。但榮耀的另一面,是華三成長中一路的波折。
1月19日,華三與自己的東家——惠普的衝突全面爆發,近3000名參與維權的員工開始抗議。此時的華三,已是惠普的全資子公司,與華為和3COM已經沒有絲毫關係。更為令人不解的是,一家業績發展如此之好的公司,創始團隊和高管也居然一直沒有公司的股權,員工更不用——顯然,華三不是他們的家。
截至記者發稿時,事件還在繼續。來自惠普總部的回復是不撤銷對毛渝南的任命,批准全員長期激勵計劃。而員工對此並不滿意,表示“不接受、不回復”。
表面看來是員工抵制惠普派來的新董事長,但實質上是公司制度不健全埋下的隱患,爆發只是早晚的事。
一邊是憤怒,一邊是安靜
1月17日,惠普公司內部宣佈由中國惠普董事長毛渝南兼任華三公司董事長,全面負責公司業務。原華三董事長Matt Greenly將擔任副董事長,而現有的華三管理團隊,包括總裁兼CEO吳敬傳、COO曹向英和CFO盧英傑都將向毛渝南和Matt Greenly彙報工作。據惠普內部人事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這個任命非常簡單,以郵件形式發給員工,沒有更具體的明。
與此同時,作為當事人的華三,並沒有接到任何官方的通知,不知道自己將迎來新的董事長。消息很快從惠普傳到華三,華三員工有些憤怒,任命關係到公司的戰略與前景,而作為華三人居然並不知情。“正式任命壓根兒就沒正式下發給我們。”華三內部人士劉葉(化名)告訴記者。
部分員工的憤怒慢慢擴散,18日開始悄悄組織進行“反抗”。與此同時,抗議書在小範圍內提前傳開,並且有人已經開始聯繫媒體,希望把事件的影響擴大化,向惠普施壓。
19日,華三杭州總部和各個分公司有大批員工集會,以示對惠普此次任命的抗議。各種條幅當中,主要的訴求是保持華三的獨立,抵制惠普對於毛渝南的任命,並且要求全員持股。抗議現場的信息不斷通過各種媒體形式被傳出,參與罷工的員工似乎也很願意對外表達自己的訴求。事件的另一方——惠普,則表現得相當“安靜”,全天只有一個百余字的“聲明”,其他再無任何聲音。
20日下午,在這次任命中由原來的董事長變為副董事長的 Matt來到杭州總部,與員工代表見了面。員工代表正式提出四個條件:1.不接受毛渝南在華三擔任任何職務及插手華三業務,保持華三獨立運營,保持現有管理團隊穩定。2.立即召開員工代表大會,推選員工代表,啟動勞資談判。3.明確員工權益,實現全員持股。4.在勞資雙方沒有達成書面協議前,保留繼續罷工的權利。
Matt沒有任何決策權,帶員工提出的四個條件去跟總部彙報了。一天后,來自惠普總部的結論是不撤銷對毛渝南的任命,批准全員長期激勵計劃。員工並不買賬,一方面繼續抗議,一方面開始正式推選員工代表。
公司、員工皆有風險
各地辦公室的抗議中有多種口號的橫幅,其中最多的都是“抵制毛渝南”。毛渝南真的是事件的引爆點嗎?
“你們為什麼認為毛渝南當董事長會影響員工利益,會對公司的成長有阻礙?”記者把這個問題拋給參與罷工的劉葉,他坦言:“我們沒有明確的證據他來就會影響我們的合法權益,只是基於過往他做事風格的一個判斷。”劉葉認為,毛渝南只會資本運作,並不懂市場運營,缺乏對市場的了解。
顯然,任命毛渝南只是事件的導火索,矛盾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真實原因是因為一個巨大的心理落差和華三本身面臨的一個危險前景,即公司利益和員工利益都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
2003年11月,華為由於要急於解決和思科在美國市場發生的專利糾紛,華為和3COM成立合資公司,華為占股51%,3COM占49%,當時華三的整體估值大致在30億元左右。2006年,3COM以18.8億元收購了華三100%的股份。2009年,惠普以27億美元收購3COM,自此華三成為惠普旗下的全資子公司。
華三成立最初,並沒有安排員工持股。據記者了解,2006年3COM全資收購的時候,為了對員工進行一定補償,並保證過渡期公司的穩定,給員工們發放了“激勵包”。這也不是股份,而是以現金的形式分幾年逐步給員工兌現。雖然沒有股份,但員工的利益得到了保證,客觀上起到了留住人才的作用。
2009年底惠普收購之后,華三的經營其實是處於相對獨立的狀態。2014年惠普計劃將華三出售給中國國有企業中國電子(CEC)。華三參與談判的高管同時向惠普提出了員工持股的要求,並在小範圍內向員工傳達了這樣的信息。於是,一顆希望的種子在華三員工的心裏埋下,並且這種希望變得越來越強烈,因為只有持股,公司的未來才與自己有更緊密的關係,華三才能算得上是他們的“家”。
惠普於17日突然下達的任命,讓華三員工覺得“持股”無望,一個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他們變得憤怒,進而演變成大規模罷工,“我們原來期待的東西全都沒有了。”
CEC的收購告吹,不僅對員工的利益收損,公司的前景也將蒙上陰影。“中國市場因為國化的問題,使我們未來面臨很大的競爭壓力。如果惠普把一部分股份賣給國資企業,我們在中國市場就可以有更大的發展。”劉葉告訴記者,國化在中國市場變得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敏感。即使華三的研發、生全部在國內,但惠普100%全資的背景,使得華三在客戶面前解釋身份很困難, 公司的前景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
華三與惠普之間矛盾的爆發,毛渝南的任命只是一個導火線。股權激勵是公司調動員工積極性、留住人才的有效機制,但12年曲折發展的華三卻完全與員工“無關”。“華三不是家”帶給員工的不安全感,衝突的爆發只是儘早的事情。
本報記者將進一步關注事件的進展。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