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將重筑金融機構價值體系
鉅亨網新聞中心
“美國總統奧巴馬針對銀行的嚴格監管提案不僅僅是一場政治秀,更為深層的原因是試圖重塑在危機救助中被破壞的價值體系。
——王明旭”
新年伊始,美國政府接連推出“金融危機責任費”和銀行“瘦身令”,對在金融危機中接受過政府援助的銀行征收除第一級資本之外債務規模0.15%的稅收,持續十年。大約有50家銀行、保險機構等金融機構在征稅范圍之內,稅額高達1170億美元,用以償還納稅人在政府拯救金融業計劃中所蒙受的損失;并規定所有接受存款保險、能夠從央行獲得緊急援助資金的銀行,將不允許擁有或投資于私募基金、對沖基金以及從事自營交易;單一銀行不得擁有10%以上的美國被保險存款。
顯然,這一提案對現行金融規則具有實質性改變。提案公布當日,以高盛、摩根大通為代表的美國大型金融機構股價大幅下挫。高盛跌幅超過4%,而摩根大通跌幅超過6%。這是因為“金融危機責任費”將主要由幾家大型金融機構承擔,剝離自營及私募等業務將導致部分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大大減弱,關于規模的限制將阻礙金融機構的規模擴張和兼并重組。
作為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金融業在此次危機中并未得到相應的懲罰,反而從隨后的救助中獲取了一場更大的盛宴。去年四季度遠超預期的財務數據顯示,美國銀行業已重新走上復蘇軌跡,并且華爾街的高收入模式也沒有改變的跡象。美國38家頂級金融機構2009年的薪酬較2008年增長18%,總計將達到創紀錄的1450億美元。一年前金融危機的陰影,在這樣的盛宴背景下,似乎已消散的無影無蹤。這一結果,極大地破壞了市場基本原則以及金融監管約束的公信力,這是因為從根本上講,金融機構的重生并非得自其自身的努力,而是與政府政策支持密不可分。接近于零的基準利率連同“數量寬松政策”,幾乎等于是無成本地向銀行無限制地提供資金;政府收購有毒資產的行動,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銀行的流動性危機,并加速了銀行資產負債表的修復;寬松的貨幣政策拉抬了資產價格,這極大地改善了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和估值狀況。
因此,奧巴馬政府緊急推出銀行嚴格監管提案,一方面有政治秀的嫌疑:在華爾街的高額獎金再度激怒美國民眾,美國民主黨失去馬薩諸塞州參議員席位后丟掉了國會多數席位,和國會中期選舉即將來臨之際,奧巴馬政府有討好選民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對銀行規模和業務的限制,來降低大銀行的系統性影響程度,減少單個金融機構綁架國民經濟的風險,進而重塑銀行監管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從目前看,奧巴馬政府還未公布提案的細節,并且提案本身的科學性和可實施性也存在一定爭議。反對者認為法案將減緩銀行業恢復盈利的努力和國民經濟復蘇的勢頭,如果沒有良好的國際協作,美國金融機構可以把受限業務放在國外而逃避監管,這樣反而會導致降低美國金融業的競爭力并導致人才外流。總之,事態的發展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無論怎樣,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以美國政府為代表的西方各國政府在積極救市之余,都不斷對導致金融危機發生的制度性的隱患進行反思,并著手對本國金融業的運營監管體制進行影響深遠的改革。無論本次奧巴馬政府的提案能否通過,這種改革都不會中斷。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