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業好戲連臺 創投無奈當"配角"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美國,風險投資機構對創業項目的成功率控制在10%左右,即可保證基金的正常運轉,20%的成功率就可實現盈利。而在中國,創投投資成功的比率明顯要高出許多。特別是現階段,人們看到的多是成功的范例,失敗的案例似乎不多,而電影業就是創投很想進入卻又容易陷入“滑鐵盧”的行業。
據國家廣電總局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營收達131.5億元,相比2010年的101.72億元,增幅將近30%;中國電影產量為791部,相比2010年的526部,增幅超過50%。不過,能賺到錢的電影,樂觀估計只有30%;而悲觀者認為,可能只有20%。
以去年中國國產電影票房最高的《金陵十三釵》為例,該片2011年票房收入為5.8億元,總投資高達6億元。而且,在中國,票房收入中有5%要提取為國家電影專項資金,另外還要繳納3%的稅,剩下部分還要與院線分賬。雖然制片方把《金陵十三釵》分賬比例從43%提高到45%,但這樣算下來,與巨大的投資額相比,恐怕仍難賺錢。在中國,票房收入一般占到電影總收入的90%。這還是大公司、名導演、大制作影片,那些都沒有機會公映的國產影片更不用提了。
再來看看國產片的整體環境。雖然2011年國產影片票房收入占總收入的數據尚未公布,但是2010年這一數據只有40.16%。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中美雙方就解決世界貿易組織(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根據協議,中國將每年引進美國大片的配額從原來的20部增加至34部,以IMAX和3D電影為主;美方票房分賬比例從原來的13%提高至25%。美國大片對中國來說是加“量”又加“價”。對于中國的電影市場而言,說“狼來了”毫不夸張,中國國產電影要賺錢恐怕更難了。
據清科研究中心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影視制作與發行行業已經披露的投資事件僅為9起,盡管相比于2010年披露的4起影視產業投資事件而言,2011年投資數量已經明顯增加,但也仍然只是小打小鬧。清科數據表明,目前投資于中國電影行業的多來自于產業資本和一些外資背景的創投機構。本土創投一直以圍觀為主,雖然國內最大的創投機構深圳創新投不時傳出投資電影的消息,但最后均被否認。
據了解,目前絕大多數的影視制作方希望是單一項目融資,而非對電影制作公司的股權融資。很明顯,投資一部電影的風險要遠高于投資一家影視公司,創投的意愿與之相反。即便是對于電影制作公司的投資,創投也都傾向于有著完整產業鏈、強大人才隊伍和成功運作經驗的大公司,幾個人搭起來的小公司、不知名的小導演如果要找到天使投資人真難。
應該說,電影行業在投資領域是最市場化的行業之一。投資電影一般不需要與當地的政府部門刻意搞好關系,也不需要一些“職業紅娘”穿針引線,更不需要在數字上弄虛作假……因為所有的票房收入情況,官方可以掌握到最準確的數字(院線售票系統已與電影局實現聯網),一切由市場說了算。看來,在商業電影領域這個最市場化的領域里,創投掘金不容易,除了風險,更大程度上是拼真功夫,這也注定了只能當個“配角”。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