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冷事件"難改氣候變暖大趨勢

鉅亨網新聞中心


從去年入冬之后,嚴寒天氣就開始頻繁襲擊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先是北半球多個國家提前入冬,從俄羅斯、德國、羅馬尼亞、匈牙利到英國和法國。暴雪所過之處,機場關閉,公路堵塞、鐵路受阻。

北京在2009年11月1日迎來第一場大雪,積雪厚度深沒腳踝;強冷空氣席卷新疆、內蒙古等西北地區,國家有關部門也啟動國家救災預警響應。

今年1月開始,我國渤海和黃海北部在冷空氣持續不斷的襲擊下,最早于2009年年底開始出現海冰,并發展成為30年來同期最嚴重的冰情,1月中旬結冰面積占整個渤海的45%。1月24日起,海冰冰情已趨緩。

對此反常天氣現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丁一匯表示,“北極濤動”和非正常“厄爾尼諾”是導致今冬極端冷時間偏早、持續、頻繁發生的原因。而這些“冷插曲”難以改變年平均溫度,也更難改變氣候變暖的大趨勢。


“北極濤動”和“假厄爾尼諾”

《21世紀》:去年入冬以來,包括我國在內的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頻繁遭遇寒流和暴風雪,我國渤海灣又出現罕見的海冰冰情。主要原因是什么?

丁一匯:此次寒流和暴風雪主要集中在三個地方:一個是北美的東部,特別是北美的東南部;第二個地方是北歐、西歐一帶;第三個地方是亞洲的東部,特別是東北亞,包括中國的華北和東北地區。

從我們目前的分析來看,北半球的冷空氣爆發時間早、持續時間長,至少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北極濤動”(北半球中緯度和高緯度氣壓此消彼長的一種蹺蹺板現象)處于負位相。在冬季,北極有一個大的低氣壓,非常寒冷,冷空氣基本上被限制在極地地區,外面有高氣壓包圍著,冷空氣難以往南走——這就是我們前幾十年出現比較多的大氣環流形勢,稱為“北極濤動”的正位相。

但是,從本世紀初開始,這個南高北低的正位相逐步減弱了,向負位相發展,這意味著極地氣壓會升高,北半球南面的氣壓會逐步降低。這樣一來,高壓跑到了極地,極地低壓被排擠出來。極地的冷空氣非常寒冷,形成了寒潮、寒流。其實,這種現象在歷史上也多次出現,但是這一次高氣壓籠罩在極地的時間非常長,這是不尋常的。

第二個原因是從去年7、8月份一直到11月,海洋出現了“假厄爾尼諾”現象,它造成的氣候影響非常類似“拉尼娜”現象。“拉尼娜”出現時,海洋增溫的中心在中、西太平洋,一般會出現冷年。中國北方偏冷、雨雪偏多。對于中國眼下的嚴冬,“假厄爾尼諾”的影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微型冰河期”難作結論

《21世紀》:不少公眾開玩笑說,哥本哈根會議之后,全球就沒有變暖過。還有一些中外專家說,現在全球處于一個“小冰期”,今后的二三十年將會是氣候變冷,而不是氣候變暖。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丁一匯:世界將經歷一個"微型冰河期",這是國外一位科學家提出的新見解,他是從海洋影響氣候的角度提出的觀點。但是,氣候變化不僅決定于海洋,還會受到火山爆發、太陽活動、其他類型氣候系統內部變化的影響,對這幾個因素作出準確預測非常困難。因此,我認為"微型冰河期"的觀點值得重視,但根據我們目前的研究,還難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影響氣候的因素有三大類: 第一類是溫室氣體排放產生的溫室效應;第二類是太陽活動、火山爆發等自然的外強迫。太陽活動最重要的是11年周期,太陽黑子增多的時候,地球可能就暖一點;火山爆發噴發出大量的塵埃,最主要的是硫化物,能夠反射太陽光,使地球變冷;第三類是氣候系統內部的變化。氣候系統由大氣圈、海洋圈、生物圈、陸地圈、冰雪圈5個圈層組成,5個圈層自己都可以發生變化,并且相互作用也可以引致變化,弄清楚其內部變化是非常困難的。

根據科學界最近的討論,從整個中國的歷史上來看,這次寒冬在最近兩三百年內大概只能算是中等偏冷。近期,我國一些地方溫度還是偏高的,整個中國氣溫平均來看,接近正常。

現在,“假厄爾尼諾”現象基本結束了,正在向正常發展。我們估計,大概在今年2月份,海洋增溫的中心就會回到赤道中東太平洋,一旦回到正常位置上,中國的氣候將開始回暖。

“北極濤動”也在逐步回到正常情況。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預報,大家比較一致認為,經過1月下旬的過渡期,2月份氣候可能回到原來的軌道,也就是回到偏暖的狀態。

總之,氣候變暖的大趨勢不會變,自然災害仍會頻繁發生。科學家關于溫室效應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將近200年,在多種模式演練和其他星球的比較研究中,溫室效應理論已比較成熟。剛剛結束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討論減排問題,目的就在于減緩氣候的變化幅度,降低災害風險,使人類能夠適應變化的幅度。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