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聶云臺:棉紡巨擘的財富觀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1-30 16:32


企業家在其商業角色之外,如何更加“有結構”地生活、如何面對財富的增長、企業的興衰,如何找到心靈的寧靜,個人的幸福?以聶云臺為代表的上海商人群體給出了一種答案。

聶云臺為當今國人所熟知,大概源于其母曾紀芬,曾國藩的季女。但如果我們僅僅用“曾國藩外孫”這幾個字去概括聶云臺,把民國官二代或富二代的標簽貼上去,實在辱沒了這位近代中國的棉紡巨擘。

聶云臺(1880~1953),號其杰,法名慧杰,號息懺,湖南衡山人。父親聶緝,字仲芳,曾任江蘇巡撫,曾國藩的女婿。云臺自幼隨父親聶緝居住上海,學習英語、電氣、化學、工程等知識,加入華新紡織新局棉花加工廠學藝。居移氣,養移體,上海的學習生活,鍛煉了他的意志,塑造了實業家應有的品質。

創辦“模范紗廠”


1904年,聶家組建復泰公司,聶云臺擔任經理,開始獨立經營企業。1909年,聶家收購華新紡織新局,改組為恒豐紡織新局,聶云臺擔任經理,更成為聶家主要決策人。他審時度勢,利用外國資本忙于一戰而無暇東顧之機,采取措拖,對恒豐紗廠進行卓有成效的改造。

1912年,聶云臺引進電力馬達,以更新動力設備為中心,對紗廠生產技術進行改進;改善企業管理,革除封建陋規,廢除包工頭制度;重視人才培養,提高職工素質。聶云臺擔任恒豐經理后,為解決紡織技術人才的缺乏,委托南通紡織工學院代辦訓練班,甚至資助紗廠優秀職工遠赴歐美學習。

1925年底,恒豐紗廠資本總額由收購時的31萬兩增至108萬兩,紗錠由1909年的15000枚增至44400枚,布機由350臺增至614臺。恒豐所產的16支云鶴牌棉紗,人馬牌14磅棉布,均被華商紗布交易所作為產品標準。

聶云臺并未滿足于恒豐紗廠的進步,他將利潤轉化為資本,創辦和參與新的企業。1919年,聶云臺公開招股,創辦大中華紗廠,任總經理,該廠規模和設備均屬一流水平,號稱“模范紗廠”。次年,與王正廷、吳善卿、李國欽等人發起建立華豐紡織廠。

1921年,聶云臺與張謇、榮宗敬成立中國鐵工廠,致力于實現紡織機器設備的國產。同年,與穆藕初、聞蘭亭等人發起成立中華勸工銀行,籌集創辦新企業資金;鼓勵國民生產、使用國貨;使市民、工人成為股東,在擴大國民生產中發揮作用。此外,聶云臺還在長沙創設協豐糧棧;發起成立對外貿易組織中美貿易公司,與人合辦了維大紡織用品公司、大通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泰山磚瓦廠、益中福記機器瓷電公司、上海紗布交易所等。

由于企業經營活動的一系列成功,聶云臺在1920年代前后聲名卓著,成為中國紡織業和上海工商業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先后當選全國紗廠聯合會副會長和上海總商會會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外國資本卷土重來。從1922年秋開始,棉紡織業最先受到日商沖擊。聶云臺嘔心瀝血創設的企業紛紛面臨嚴重的危機。1924年大中華紗廠被迫出售,1927 年華豐紗廠被迫標賣。

通過宗教信仰建立商業網絡

聶云臺早年信仰基督教,是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的領袖,但他在中晚年時舍耶入佛,成為一名虔誠的佛教徒。

1920年,聶云臺到歐洲各國游歷學習,對一戰后歐陸各國的慘苦情狀深有體會,歸國后,他目睹國內人民流離失所,更加痛心疾首。

在1920年上海總商會改組和會長選舉中,聶云臺如眾星捧月般地被推到上海總商會會長寶座上。20世紀初,上海總商會不僅在滬舉足輕重,在全國也影響頗大,其著名董事和會員中,半數以上為佛教徒,或傾向佛教者。如王一亭、周舜卿、簡照南、簡玉階、穆藕初、榮德生、聞蘭亭等人,時人戲稱,“以上海總商會為佛教后援會亦無不可”。

在這樣一個商業組織里,佛教信仰和商業來往交織互動。聶云臺和佛教居士有著很多事業上的往來,如與聞蘭亭、穆藕初等共同創辦中華勸工銀行;與穆藕初等組織上海紗廠聯合會,中華植棉改良社,籌建上海紗布交易所等。

而在私誼方面,聶云臺和他們大多有濃厚的私人交情。張謇、聶云臺、榮宗敬和穆藕初,被時賢稱為中國民族棉紡織業四大巨子,他們之間也過從甚密,聶云臺與穆藕初的關系更是緊密,而他與王一亭、聞蘭亭和簡玉階等人亦是多年至交。

這種既是事業伙伴又是朋友的職業網絡,對聶云臺頗有影響。這從聶云臺的社會活動中亦可窺視一二,如聶云臺曾與王一亭等人舉辦賑災會、孤兒院等各種慈善事業。改宗佛教后,聶云臺更與這些實業界的佛教居士一道致力于上海佛教事業發展,與王一亭、簡玉階、聞蘭亭、黃涵之等人共建上海佛教凈業社。

傳遞正確的財富觀

聶云臺早年曾翻譯有《無線電學》、《托爾斯泰傳》等書,并著有《勤儉救國說》的小冊子。在1942到1943年間,聶云臺為勸誡世道人心,撰寫了《保富法》一書,在《申報》上連載,激蕩時人之心。

“富貴榮華”是世間人所追求的,可是這種追求必須有節制,否則其副作用非常可怕。聶云臺的《保富法》汲取儒釋道三家之精華,充滿東方人的睿智與智慧。他引用《大學》的話說:“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聶云臺認為,此乃經濟學定律,亦如數學公式,不能移動。

當下,中國企業家“商業身份”背后的一面——那個關乎情感、信仰、夢想、旨趣的部分受人關注,企業家在其商業角色之外,如何更加“有結構”地生活,如何面對財富的增長、企業的興衰,如何找到心靈的寧靜,個人的幸福?以聶云臺為代表的上海商人群體給出了一種答案。宗教信仰人人有別,但善的價值卻是永恒的。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