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不抵債 ST海龍難改短期融資券面臨違約風險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一紙“重大訴訟事項公告”,揭開了ST海龍近4億金融機構貸款逾期的險情。
受牽連的不僅是這家資不抵債上市公司的股價,還包括銀行間市場交易的ST海龍短期融資券。
緊急連線中誠信、聯合資信、大公國際三家國內知名評級機構后獲悉,ST海龍短融面臨違約風險并非個案,受2011年實體經濟環境影響,眾多發債上市公司業績預期不佳,其信用類債券評級下調已成事實。
銀行翻臉
海龍技術性破產
2011年12月19日,國內三大評級機構之一聯合資信再次發布ST海龍的跟蹤評級報告,將ST海龍主體長期信用等級由A-調整為BB+評級展望維持為“負面”,并將“11海龍CP01”的債項信用等級由“A-2”調整為“B”,至此ST海龍成為目前短融現券市場上(集合債券除外)信用評級最低的發行人。
聯合資信介紹,給出這一評級的依據是2011年12月9日公司發布的一份會計差錯更正公告。
該公告對2008年至2010年的財務數據進行了糾正和更新,與此前公布的財務數據存在著巨大差異——ST海龍資產負債率已超過100%,技術上已是資不抵債。
據悉,ST海龍的短期融資券是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產品。不巧的是,1月13日,中國光大銀行青島分公司正式起訴山東海龍金融借款合同糾紛,ST海龍在金融機構的逾期貸款此時可能接近4個億左右。
“銀行方面不可能再給予海龍授信解決財務問題,公司短融產品基本沒有什么希望了。”中誠信一名不愿公布姓名的研究人員說。
信用違約風險上升
倒逼國資兜底
上市公司發行的信用債面臨違約等風險的并不只是ST海龍。由于發布業績預虧公告,近期重慶鋼鐵公司信用債大幅下跌。有所不同的是,重鋼信用債在交易所市場發行交易。
聯合資信一名張姓經理對表示,一般銀行間市場交易的信用債不存在退市制度,由于都是短期,只存在違約情況;但交易所市場上的信用債,如果公司連續兩年虧損,則面臨暫停上市的風險。
上市公司2011年年報已經開始披露,從國內三大知名評級機構獲悉,如果上市公司集中出現業績不佳的情況,一些在2010-2011年間發行的短期信用類債券、票據可能面臨較大的“風險壓力”。
銀行方面人士則相對樂觀,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一名負責人對記者說,與國債、金融債相比,公司信用債本身風險較高,由于國內和國外債券發行的制度不一樣,所以目前風險基本可控。“國外采用的是備案制,國內用的是審批制,一些能夠發行債券的都是評級比較高、有國資背景的上市公司。即便業績不佳,但因為有國資背景支持,短期內仍不可能出現違約、退市等風險。”
以ST海龍為例,其控股股東雖然為濰坊市投資公司,但實際控制人為濰坊市人民政府。以這樣的持股結構,在ST海龍戴帽后,大股東就迅速拋出了各類重組方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