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經濟體的負面情緒
鉅亨網新聞中心
單從GDP的角度來衡量,中國上半年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度引發了國人的激烈討論。不過從最新公布的7月份經濟數據來看,投資、進出口、工業增加值等數據卻反映出內需放緩的態勢。羅列一些數據:1-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0%,比上半年回落0.6個百分點;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19866億元,同比增長24.9%;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3%;而7月進出口值則達到2623.1億美元,增長30.8%。
雖然我國GDP成績又上一個臺階,但是投資者對未來宏觀經濟走勢的主流預期卻以悲觀為主,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困難、劉易斯拐點到來、分配結構領域的巨大差距、外部經濟政治環境的惡化、技術升級緩慢、體制改革瓶頸等等,悲觀的理由不一而足,頗有一些“高處不勝寒”的味道。
有意思的是,股票市場自7月初以來出現一波幅度15%左右的上漲,雖然漲幅并不非常大,但是與大量見諸媒體和研究機構的悲觀預測,形成非常鮮明的反差。
就宏觀經濟預測研究與資本市場的關系而言,典型如非主流的技術分析,即假設資本市場包含了對未來的預期,且資本市場的變化領先于宏觀數據的變化。實際上,標普500指數是美國商業部隨時關注的12個先行指標之一,而且在12個先行指標中表現最佳。
而主流的宏觀基礎分析則是從統計資料入手,從分析市場變動的成因開始,推測未來經濟的變化趨勢,借此推測資本市場的未來變動。就已知的資料來看,很少有通過宏觀基礎分析長期超越市場的投資者,成功的案例主要見于宏觀對沖基金領域,利用宏觀經濟和金融資產短期偏離獲得價格錯配的收益。傳統投資者收益高如巴菲特等,大都宣稱無法通過對宏觀經濟的判斷獲取長期穩定收益。
就中國的未來發展來看,不應該對未來增長寄予過高期望,但也沒有必要過度悲觀。
中國仍然有城鎮化和消費升級的巨大潛力,03年、06年都曾質疑中國汽車消費遭遇需求、城市容量、居民消費力的瓶頸,產能過剩之音不絕于耳,可在2009年,中國就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站在國民利益的角度上,為什么不能預期中國的人均消費能力、生活質量會逐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呢?如果我們的人均消費能力、生活質量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們的經濟總量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水平?
即便中國經濟真的增速放緩,增長水平下一個臺階,仍然有一個重要的變量值得考慮,就是估值。在考慮結構性因素的前提下,股票市場很多傳統產業的估值水平無論縱向還是橫向比較,起碼能用合理來形容。投資,需要合理估值支持下的長期回報。這是個考驗耐心和信心的過程,也是個有收獲的過程。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